《长安三万里》观后:当梦想照不进现实,李白才成了谪仙人

(文:阿鱼探长。公众号:阿鱼探长)
在西安看《长安三万里》,看完让我久久难以缓过神,因为走出影院,走出商场,晴空下的终南山清晰可见,大雁塔仍然矗立在曲江池边,甚至连电影里出现的繁华的酒肆,也都是在我住了四年的大唐西市,而长安城里那条壮丽的南北中轴线——天街,也正是今天西安的朱雀大街。
我会给《长安三万里》打8.5分。这是一部国产动漫,因为有李白、杜甫、高适等诗人的缘故,很多家长愿意带着孩子去观看——但,恕我直言,我看完《长安三万里》之后的感受是,这不是一部剧情刺激的类型片,甚至可以说没什么高潮迭起,命运反转——因为李白和高适的命运世人皆知。我反而觉得,《长安三万里》更像是一部文艺片,而文艺片,你懂得,很多观众一听到“文艺片”三个字就已经开始打瞌睡了。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献给成年人的唐诗童话。小孩子只顾着背诗,但成年人却会为那些早已熟悉的诗句而落泪——因为成年人,终于明白了那些名诗名句所承载的命运的份量。
《长安三万里》出现了很多你我熟悉的、期盼的唐朝大咖。李白自然是星中之星,但好友高适,更像是一面现实镜子。
看完《长安三万里》,我终于想通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李白的潇洒不羁,是天生的呢,还是后天养成的?
我们好像早已习惯李白的狂放与洒脱,不光是我们习惯,在李白的同时代,世人也同样习惯了李太白的潇洒——贺知章就亲口称李白为“谪仙人”。
大家都觉得,李白来凡间只是潇洒走一遭,他终究是要回到天上去的——世间的凡尘俗事,跟他没啥关系,他愿意怎么折腾都不足为奇,他是李太白嘛,他是谪仙人,和你我尔等凡人是不一样的。
高适和杜甫,都不得不承认,“如果能重来,我也学不会李白。”
李白不仅留给了盛唐一个洒脱的谪仙人的身影,也同样将这个身影隽永地留给了后世的你我,以至于,我们对此从不怀疑。我们的盛唐长安,就应该有这样的诗人,诗剑酒三绝,只有盛唐才能诞生李白。
我也曾对此深信不疑,但《长安三万里》,以及真实的史书,向我们展示了李白真实的人生轨迹之后,我还是起了疑惑——李白,真的生来就是谪仙人吗,他真的一直就这么潇洒乐观吗?
他对凡尘俗世,真的就是游玩一遭吗?
感性上我当然相信李白就是可以,但理性告诉我——不是的。
李白他不是一直都这么快乐,李白他不是生来就总是潇洒乐观。
而李白,他对凡尘俗世,其实也很在乎。
如果他不在乎,为什么说不清自己的家世来源,为什么非得要向凉武昭王李暠身上靠?
如果他不在乎,为什么非要一次次向达官显贵投简历,还写一堆溜须拍马的赞歌诗?
……
他在乎。他太在乎了。
他和高适一样在乎,和杜甫一样在乎,只不过,李白的在乎是那样的笨拙,全然没有诗句里的灵气。
因为,除了诗歌里洋溢的绝世才华之外,在那个盛唐时代,李白毫无优势,甚至很多方面都足以“自卑”。
李白出身于商人之家,是唐朝时被视为卑贱的出身,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所以,李白一身才华,却不能参加高考,只能试图遇贵人推荐做官——而这条路,托关系的上升通道,很显然,是各路世家的内部通道。连高适、杜甫这样的落魄的世家子弟,都得不到这样的机会,更何况李白一介商人之子。
太难了,高适起码还有祖传的高家枪法,可以参军。李白有什么一技之长?
只有写诗。
而写诗有什么奇怪的呢,在唐代,我朝人人都写诗。就好比公元2023年,你跟人说你是做自媒体的,这有什么奇怪的呢,我朝人人都是自媒体博主,你是哪个门派的呢,公众号还是抖音?
幸亏李白是真有做自媒体……哦不,写诗的天赋。愣是把自己写出了名气,人在天南地北,但声名早已响彻长安。
李白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你自己先干出一番动静,打响江湖名号,那么,京师也会主动打听你,组织会主动接纳你给你编制,各路资源也会主动向你聚拢。
长安的大门,永远向牛逼之人敞开。
李白摸到了梦想,就在长安城,他在这里更红了,红到去花萼相辉楼为杨贵妃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红到曲江池和大唐西市的酒肆无人不知李太白……但也仅此而已。
李白,他的确是大唐第一诗人,但也只是个网红。
是网红,就会有镁光灯离开的那一天——玄宗一道圣旨,李白就不得不离开长安。
他从出身夹缝里拼命钻出来的一条仕途之路,被终结了。他这辈子最大的建功立业的机会,消失了。
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求仙问道吧!
尊严还有什么意义?
成为被世人鄙视的赘婿又如何,还不止一次。
喝酒吧,与尔同销万古愁!
是的,李白,其实你有万古愁。
如果没有这一身绝世才华傍身,李白你会是何种人生?
商人之子,一无所长,喝酒误事,挥金如土,接连入赘,为世人笑,籍籍无名。
是的,这才是更加真实的李白。
他的现实处境,其实是如此逼仄,他并没有一手好牌,按理说,以这样卑微的起点,更应该如履薄冰小心谨慎才是。但李白没有。
因为李白的另一面是自信。他对自己才华的绝对自信。他对自己天赋的绝对自信。当然,他也相信自己在才华上“铁杵磨成针”的努力。是的,天赋和努力,造就的惊世才华,这是李白的另一面,也是他几乎所有自信的来源。
于是,每一次现实里遭受的苦难和打击,李白都能在喝下一壶酒之后的诗歌世界里进行还击,也正因为此,他在诗歌上的才华,让他守住了自信的阵地,才不至于在一次次打击之后,陷入自卑和失落的深渊。
我觉得这才是李白的潇洒来源。他不是没有见过苦难,也不是没有遭遇过失败,但李白有才华,才华支撑起自信,这让他一次次战胜了可能的自卑,让他自信于天地之间,潇洒不羁,放浪形骸,成为谪仙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李白的价值观。这是他对自己的绝对自信。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万古愁,这是李白的自卑。是的,他在乎,他也有愁绪,他的解决方式是写诗和喝酒。
而从后来的永王之乱李白站错队来看,李白的政治抱负没能实现几乎是必然,也幸亏没实现。李白并没有政治天赋,他对付不了官场上惊险的人心,他的潇洒与不羁天生就是政治的雷区。
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心思细腻,心悬沉铁——这是高适那样的认清现实的人,再不济也得是杜甫那样的能看清局势的人。
李白不是,上天给了他写诗这一扇窗,其它方面他并不出色,甚至满是短板。好在,就写诗这一扇窗,李白愣是给捅成了天花板。
如果没有写诗这扇窗,李白的世界会不会有光,如果没有写诗的自信,我很有理由怀疑,凭借李白的出身条件和面临的各种歧视,他陷入抑郁也不是没可能。
李白的才情和潇洒,令后世难以触碰——也是因为,别人的处境和心境,都没有李白那样极端:一边是自卑的现实,一边是绝世的才华自信。
高适走通了仕途,建功立业,既是武将,也是诗人。在写诗上,他没有李白的灵气,显得迟钝;但在认清现实和对付官场,他心思细腻之敏锐,是李白永远望尘莫及的。
与高适类似,后世还有范仲淹、辛弃疾、岳飞等能文能武建功立业的将才。
杜甫是心悬沉铁、忧国忧民的文人。后世与之相似,则有陆游、文天祥等人。
而李白,后世没有相似之人。苏轼仅有一半相似,那就是苏轼的豁达与乐观,对任何处境都能享受。但不同之处在于,苏轼是个好官,苏轼能做官,但偏偏苏轼与李白一样,又总是站错队导致遭殃,说明官场和政治,他们都玩不透。
……
这大概就是我的看法,我觉得《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最可贵之处,就是展现了一个并不那么可爱、但却尽可能真实的李白。
李白的确是谪仙人,但此刻我更愿意去探索,他是如何从一个有血有肉之人,变成谪仙人的,谪仙人三个字背后的无言和代价又是什么?
诗歌在,长安在。李白也就在。
而此刻我脚下的西安,李白抬头看到的秦岭终南山,我也能看见;曲江池、大雁塔、青龙寺、大明宫、大唐西市……这些虽然换了模样,但依然能触摸到。
长安没有三万里,李白也不是一个虚无的符号。他们都是丰富而立体的。
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千年之后,我想把这句口号说给李白听。
(文:阿鱼探长。公众号:阿鱼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