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其实有时候,你不用想那么多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开头二十分钟真的快看睡着了,内心还狠狠吐槽了一波,铺垫怎么这么鬼长,高适不是要回忆和李白的恩怨吗,怎么都在讲他小时候怎么不会读书,怎么成长的呢,有那么一刻我陷入自我怀疑,一直以来去电影院都不是这样的,我怎么就是看不进去。
直到两人初次相遇我还是觉得很无聊,这里开始讲述两人成为朋友的过程,舞剑,相扑,游玩,也挺长的,我觉得很适合小孩子观看。
但我快睡着了。
直到两人来到黄鹤楼,看了崔颢的诗后,开始进入状态,心想有点东西了。
这是个历史故事,主角是高适,却不是李白。一开始我纳闷为啥主角不是李白,他才华横溢,潇洒自在,活泼豪爽,主角,就该这样。
反观高适,没啥天赋,家道中落,性格拧巴,老是皱眉,小心谨慎,实在没啥看头。
但越到后面我越明白,其实大部分人都像高适。
李白是天上的仙,注定不是凡间的人,没几个人能活得像他一样。
我其实对这几个诗人没有深透的了解,我也不知道高适原来是这种人。印象中他也是那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但我没想到原来他和荟荟众生一样,一生都是在靠蛮力,靠拼劲,一步步努力向上爬,才有了后来的荣誉。
我觉得这部电影很慢热,也许一开始观感不那么好,但如果你坐下来认真看,是能够触及到它里面一些深层的东西的。这部电影它不是那么地迎合市场,相反,它的内容给我感觉,有着自己的坚持,它不会用华丽的,有噱头的东西去吸引你,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的情节去打动你。
里面有一幕我印象很深刻,是李白决定要皈依道门,几个人在河边围成一圈喝酒,他那时作了一首诗,具体我有点忘了,好像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然后出现一个意象,海水化成飞鸟,载着他们飞到天上,穿过云层,抵达仙境,那是李白的梦,也是其他人的梦,唯有那个地方才是属于李白的,我说不出更深层的东西,但那一幕我感受到震撼,也许真正怀揣梦想或是写东西的人会懂。
还有一幕是中年的李白,大腹便便,在酒楼里抱着琵琶作诗,这应该是他的巅峰时刻,无人不知他是诗仙李白,所有人仰慕他,爱戴他,追捧他,他站在高楼横木上,边弹琵琶边作诗,我认为那个阶段的他,应该是最得意的时候,他根本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作出惊人天人的作品。
但那个时候的高适,依旧抑郁不得志。
高适这个人其实很有意思,他表面看着沉默寡言,也不识趣,有时候还扫人兴,但他有他的坚持。他性格和李白截然相反,当然,也许正因如此,两个人互补,才成为彼此的知己,这样一对知己,我在电影里却反复看到高适无法融入李白的世界当中。
每次遇见李白,李白都是在游山玩水,喝酒,看美女跳舞,有种活在当下的感觉,而高适永远都是小心翼翼的,谨慎的,眉头紧皱的,尽管如此,看似没啥人生目标的李白反而名声大作,家喻户晓,反观高适,无论他再怎么努力,好像永远都是原地踏步。
真正让高适有了“价值”的事,就是他在边塞写下的一首诗,我觉得恰到好处,那首诗是高适真情实意写下的,一段特别的经历让他的作品终于开始广为流传,他的荣誉来得太不容易,这种感受,我其实很能体会。
高适的人生看似没啥特别的闪光点,但我觉得他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尽管到了四十岁也没放弃心中的梦想,总是一言不合就回梁园深造,现实里其实多少人在这个年龄段因为各种压力作出妥协,而值得欣慰的是,高适到了最后,终于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
而李白,却到了后面和自己成为仇人,被流放,然后被赦免,即使如此,李白的心态依旧是乐观的,豁达的,甚至作出朝辞白帝彩云间这样富有美感的诗句。
电影快结束的时候,跟在高适身边那个小孩说,我其实最喜欢李白的作品,我当时也有同样的感受,李白是自由的,奔放的,浪漫的,所以他的作品很优美,很富有浪漫色彩,果然一个人是怎样的,他的作品也就是怎样的,而高适的作品,给我感觉很沉重,沉寂,孤独,却让人觉得沉稳。
还有,高适和李白的友谊很令人羡慕。但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感受到,高适其实在这段友谊里有点自卑,李白说他是自己的知己,可高适却在内心反问过自己,李白真的把我当知己吗?他对自己是不自信的,因为围绕在李白身边的人都那么富有才情,深得一身功与名,可自己呢?
但我觉得,李白是真把他当知己,且是唯一的知己。
高适,其实有时候,你不用想那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