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叙事视角。

讲述历史的电影,往往会由于史籍的确定性而稍微失去剧情的趣味性和未知性,所以就要求创作者们不断变革讲故事的方式。
而《长安三万里》,纵使有节奏上的不稳定和一言不合就吟诗的突兀,但整体上来说,电影的叙事方式、视角、特效、分镜都能够将情节交代得完整,将情感渲染得到位。
虽是流水账剧情,但借由高适的视角进行回忆插叙,最后各线收束反转,既合情又合理,全片有点赶进度的感觉但不会让人产生离席的冲动。
全片最大最大的优点,应该在于将高适作为主角,不管从经历还是性格上看,高适这样情绪相对稳定的人,更能将历史故事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娓娓道来,但他又如同电影的节奏一样,情感像指数函数一样累积,在最后一刻爆发出来,多年的怀才不遇和不能为国效力的痛苦在最后得到抒发。
高适的命运虽没有大起大落,但在暗处与其他角色命运相互交织,从“旁观者”逐渐成为“亲历者”,也正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时代悲歌:大唐由安史之乱盛极而衰,每个人都是在风暴中的柳絮、撼不动树的蝼蚁,大家的命运无从选择地被拧成一股绳,在险境中无助地飘摇、挣扎。
另外讲讲李白,因为从小背他的诗,偶尔会有种错觉,好像诗人都应该写成这样,反而小看了他的谪仙地位,慢慢意识到他的牛逼之处,大概是初中以后了。当年看《天宝伏妖录》,是我第一次读到“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大为震恸。他的诗给我的唯一印象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很白,直白,直给,意境纯粹而情感透明,是一枚人人都能透过他看到大唐盛世的水晶。狂时,他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静时,他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人人可读,人人易读。所以即使他一人都能谱出唐诗三百首,有热门有冷门,但考试中却很少以他为题(吧?)。
关于李白和高适的故事,可以看出想卖腐,但更多是通过主角高适眼中的李白,影射出整个时代,也将其内化于心。李白的大起大落,在高适的眼中是大唐社会对才华和地位的不同态度,是不同价值观的碰撞,是政治形势风云变幻对个体的人产生的影响,这是影射;而高适的口吃是由于心中的满腔壮志无法表达,在李白与长安奢靡生活的刺激下,才逐渐化为笔下的诗、口中的谋、手中的枪,这是内化。
总之,能看到国动在叙事方式上有所创新,是一件特别欣慰的事情。顺便讲点题外话,国动特别喜欢大格局叙事,不喜欢打磨有趣的剧本,但在《长安三万里》中,台词的有趣其实颇为亮眼,以后如果能看到日常题材的原创故事就更好了。
ps:电影的配音配乐也都不拉胯,高适竟然是杨天翔配的,真的完全没有以前角色的痕迹,杨天翔作为配音指导也把整个电影把握得很到位,一点也不出戏。
pps:裴十二这处妙笔暂时没想好怎么写,但我个人真的蛮喜欢这里的剧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