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情节和视觉效果才是真功夫

怎么说呢~不能喷,值得鼓励,但是质量确实一般,三星吧,多给一星当鼓励。整体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是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写作文时老师告诉说用大量引用和修辞就能拿高分,然后用尽毕生所学写了一篇文藻华丽的流水账。同时也像某些满分作文,第一遍读很惊艳,第二遍读就没有任何味道了。《西游》和《封神》拍烂了,这次来了个大唐诗人,但电影质量属实配不上这么好的题材,自认为评判电影的好坏就两个方面,一个是故事情节,一个是视觉效果。这部电影视觉效果也就那样,中规中矩,同以往的三维动画来比较进步不大,故事情节说不好听就是一篇流水账,还是一篇三个小时流水账。 故事背景的设定很大,出发点也很高,但是一部电影容不下那么多东西,他只是画了一个很大的圈,在里面画了很多东西,但是人的眼睛装不下这么多东西,让人自己觉得什么都看到了却什么都没看清楚。这部电影更像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有些人物的登场只是为了能够登场,比如常建的登场好像只是为了露个面,然后尝试与高适建立关系,考上进士后骑马探花与歌女相撞,歌女被高适所救,然后常建回来道歉,就这样高适与常建间的联系建立起来了,主要人物的见面需要戏剧化,但他俩间的见面就略显勉强,因为常建的出现并没有很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说常建只是作为科举成功者与没有能力参加科举考试的高适形成对比,形成唐代特殊背景下科举考试带给人的两张不同的人生轨迹,不如让一个考中进士的无名小卒来替代常建的登场,因为常建的成功并不能压倒主角光环下的高适,反而让常建的人物设定略显尴尬。此外高适与李白因人生态度而产生分歧而离开出现了两次,虽然事因不一样但所表达的情感却极其相似,尤其是第二次高适不希望李白入赘而写下“否”字便离开了,但是李白最初征询意见的是孟浩然,而孟浩然的态度是同意的,但这件事情的矛盾点在于高适和李白之间,而李白是得到孟浩然的支持下而决定的,而高适在李白下决心后而又表示反对,这种矛盾点有了让人感觉转移到了高适和孟浩然之间的错觉,也就不免怀疑孟浩然人物的出现也只是为了露个面还没有完全露。李白得宠后,高适到长安找到李白时出现的王昌龄,岑参等一大批诗人的出现则是为了将大背景的氛围拉满。 另外将近三个小时的片长也使得电影显得冗长,恨不得把唐代所有的诗人都塞进去,故事情节也相对单调,以至于一度出戏,一直到最后高适的军事行动开始画风才开始转才重新进入状态。
我始终认为电影就两方面一个是故事情节一个是视觉效果,情怀只是加分项,精神则是时代背景下的人物真实体现,要么是对人类精神的传颂,就如《肖申克的救赎》《飞跃疯人院》等对自由的追求,《泰坦尼克号》《怦然心动》等对爱情的歌颂,要么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就如《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等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中国的文化注定了中国电影艺术揭露与批判现实社会与人性的历史责任,优秀电影作品反应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霸王别姬》无非就是在那个特殊年代被压抑的内心世界,《活着》就是底层人民在昏暗的日子里依然有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心,《我不是药神》和《隐入尘烟》则是在这个物质文明极其发达的时代背后依然有人在呼喊,看电影的是人,而审视电影的是时代,好电影的价值不只是票房和一时的火热,而是多少年后,我们再看这部电影时看的不只是故事,更是一个时代。我们需要电影,这个时代需要电影,对于我们的文化不能停留在先辈的脚下,《西游》拍的再好也压不倒《大闹天宫》,《封神》拍的再棒也比不上《哪吒闹海》,我们想的不应是如何去消费祖宗的东西,我们想的是应该怎么创造属于我们的东西,这才是文化自信的出路。
《长安三万里》给观众一种新的文化体验,但冗长的故事情节也着实难以看第二遍,情怀与技术只是加分项,还是那句话,故事情节与视觉效果才是真功夫,就像宫崎骏的动画一样,用真正的匠人之心去拍电影,而不是想着用情怀与流量去消费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