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混沌
宣化路有家啤酒酒馆是上海啤酒爱好者的据点之一,我常去。偶尔也带对精酿啤酒完全没有了解的朋友一道去。各种啤酒都来点,一边喝,一边讲解,喝着喝着,讲解就会开启“mansplain”模式:“工业拉格不能和这里的任何一杯酒比”,“IPA要喝新鲜的”,“你们这些入门选手不用一上来就喝三泉”……
《瓶中发酵》里,老酿酒师在抱怨,我一辈子就做一种啤酒,现在呢,有各式各样的啤酒,顾客来了,拍照,分析,比较,做笔记,真是让人烦啊!从前我们不是这样喝啤酒的。我们只喝贵兹。
诶,我不正是让老酿酒师心烦的那种顾客吗?
对,我们现在喝得过于认真了。我们是被“教育”的一代啤酒消费者。
20世纪初,在比利时那么一小片土地里,兰比克酒厂有近百家;到1960年代,剩五六家;到1993年,只剩两家。它们被二战后兴起的添加了香精的啤酒打败了。你能想象吗?当时连酸啤里算不上茅台至少也算五粮液的品牌“康帝龙”都濒临倒闭。
传统还是有值得信仰之处的——消费者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工业啤酒,以及,互联网线上社区的出现,都拯救了兰比克。老酒开始被追捧。兰比克进入美国,销售一空。但之后就是来自消费者的投诉,投诉这种啤酒太酸。兰比克因此认识到需要教育啤酒消费者。
还会读这篇文章,会关心一种叫贵兹的啤酒的你我,就是一代被教育的精酿啤酒消费者。被教育了手工、文化和地理对一杯啤酒的意义。
我们是第一代中国精酿啤酒消费者。我们喜爱瓶中发酵,发酵的时间,是10个月,一年,两年,都不确定,每一瓶的风味,也不确定;我们不畏惧“陈化”这样的非啤酒概念;我们喜欢小厂多过大厂;我们喜爱风味的不确定,并且拥抱不确定。我们是会为那个跳下十三米看台去拥抱梅西的少年鼓掌的一代人。
酿酒师说,兰比克的本质是混沌(chaos)。很多啤酒极客在线上呼吁,要让兰比克再贵起来,可兰比克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品质吗?
我觉得这也回答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精酿啤酒——对未知的品质的渴求,与未来的连接,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
这部纪录片的最后,一辈子只酿一种贵兹的老酿酒师,面对每几个月就有新品种出来的时代,要考虑产量、考虑物流、考虑利润的时代,回答是:可以不认同,但不管你是否同意,老一代都得让路。
青年酿酒师呢,在酒馆里发现了一瓶自己在2014年酿的酒。当时他多少还算个新手。但见到这瓶自己都没存的酒有些激动,“这个酒当时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贵兹”。当然,他现在对贵兹的理解又不一样了。
是的,精酿啤酒就是这样。看不清的比看得清的更广阔。
又,这部纪录片感动我的地方之一,是片尾的一行小字,“字幕制作:上海精酿啤酒协会”。一杯啤酒,四十年前没人感兴趣的啤酒,差点儿就消失的啤酒,活了下来,成为了文化遗产,并且从比利时来到上海,遇见了一小撮人。打败了时间。
干杯,Chaos!(记得喝贵兹时要用贵兹侍酒法哦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蓬蓬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