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后,井上用电影告诉我们,夺目的背面,青春里那些少年的沉默他也有看到

一刷SD有三个瞬间破防。
二刷比一刷更夸张,比赛的最后全程哭成狗,对着片尾字幕都还哭了半天。
SD的电影其实不存在悬念。比赛的部分早已烂熟于心,但是,听到那句老爹,你最辉煌的时候是什么?全日本时代吗?而我,就是现在啊!(俺は今なんだよ!)的时候,眼泪还是会刷地下来。
樱木花道,你这个在我泪腺上蹦迪的男人。
灌篮高手是我童年和少年的分界线。流川枫和樱木花道是我最早喜欢的纸片人。可以说我的青春就从这里开始。
他俩的世纪击掌,是我在微博的头像。十几年没有换过,直到今天。
首先要说,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比赛部分节奏非常好,很流畅,行云流水,张弛有度,对比赛的还原度很高。
体育比赛类动画,节奏感真的非常重要(和TV版动画形成鲜明对比)。
但对我而言也有遗憾,井上或许想专注比赛本身,比赛过程中人物的刻画是特意做了省略和弱化的。
漫画中,每一球的起承转合都讲得很充分,从中能看到每个人被逼到绝境,最后又硬生生打破面前的壁,突破与跨越的过程。
但电影就进行了相当多的精炼和取舍,每个人的蜕变都服务于比赛,变成一次次攻防中的一部分。
这一点在流川身上最明显。别人虽然简化,那些犹豫,害怕,动摇和坚持的过程都还是有刻画的,而他是个过去17年脑子里只想着篮球一件事(过于纯粹以至于没有故事)的人,于是成为了全队唯一一个既没有丝毫成长过程回忆杀,也没有丝毫内心戏的角色。
其实这是流川第一次被彻底击败,但他并没有被摧毁的感觉,反而露出了全书唯一一个笑容。他说,我也会去美国,就在今天,就在此地,打败你之后就去。
电影中对流川的惨败和觉醒都是在比赛过程中一笔带过,强调的是进攻之鬼学会了传球(没有交代顿悟的契机就直接给了结果),给对方防守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动摇了原本坚不可摧的对手。也就是说,和漫画相比,电影视角焦点从人,转移到了比赛。从人的成长,转移到了队伍的成长。
其实流川有一秒的怼脸特写,但如果不是忠实粉丝,应该看不出来那是他唯一的笑容。
这里的角色刻画全给了泽北。不过从单挑型选手、从未输过的人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等角度来讲,流川和泽北确实有互为镜像的地方。
对此我没有不满,只是作为流川命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想要嘤嘤嘤一下,嫉妒泽北分到了那么多笔墨。
从井上的删减可以看出,他想要更纯粹的一场比赛,他甚至删除了樱木花道的那句“非常喜欢!这次绝不是说谎!”
SD原本的搞笑元素,在电影中一丝都没有留。爱情也要为这份纯粹让路。以至于从搞笑升华,震得人热泪盈眶的对篮球的告白,也可以不要了。
比赛的过程更突出比赛本身,略写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也包括人物关系的变化和递进。
其实之前看漫画,全国大赛中,樱木和流川逐渐开始配合,互为支撑的过程,是非常打动我的点。
对我而言,他们两个人关系的演化,是本书最大的魅力之一。甚至有时我觉得,全书强调了一路的势不两立的设定,都是为了铺垫或者反衬他们后来相互嫌弃的同时坚定的并肩。
电影中这部分也“融化”在了比赛的过程里,就像一片芝士融化在了汤锅里。它在,它是这锅汤的一部分,但你看不到它。最后的击掌当然是高光时刻,但是对于樱木和流川来说(对于我来说),只有这里真的不够。
要说遗憾,可能这些取舍中被省略的部分是我最遗憾的地方。毕竟漫画的每一个画面都是心尖上的肉。
当然我也明白,电影毕竟是电影,取舍是一种必须。
吐槽了这么多,并不是觉得电影不好,只是我是一个话唠,尤其人到中年,与多年不见的人生挚爱重逢。
相反地,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我认为SD世界必须有它才完整。
今天才知道,原来宫城是冲绳出身啊。
很多人理解不了为什么是宫城视角,也有很多人说叙事稀碎。井上本人说因为他现在是个中年人了。大概有点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是风,到后来才发现自己其实是草的意思。曾经我们眼中只有樱木流川,到了中年才发现自己是宫城。
但其实我看下来,倒不觉得一定要中年才能体会。get不到宫城视角的人,他们的青春一定是热血且明亮的吧。他们一定没有在青春里经历过灰暗,压抑,四处冲撞却始终找不到出口的焦躁,无措和茫然。
宫城总是一副厌世脸的样子,看起来很臭屁不招人待见。同龄人固然不懂,成年人看来,即使懂,也会觉得没必要。
但身处那个年龄时,是真的只能这样。拔不出来。
整部片里宫城说了很多次心脏怦怦跳,但是面上偏要做出不在意的样子。二刷的时候才发现,这句话是一开始宗太跟他打球的时候说的。
这句话二刷的时候才看懂。
宗太还说了什么?他还说:
回避是无法突破的,去正面迎战。
害怕了是吗?拿出勇气来。
倒下后才是关键。
刚才也提到,电影中一丝搞笑元素都没有留。
整部片子的叙事是沉默而汹涌的。
漫画和动画是从十几岁的心境出发,热血、汗水、永不结束的夏天,明亮而单纯。
而电影的底色,是暗的。
少年时,会有很多困惑,很多无力感,对自己,对这个世界。心里有太多东西在翻涌,自己都不懂,按不下去,找不到答案,也解决不了。
这样的困境,是无声的,是不被看到也无法表达的。
所以我很感激,井上能通过宫城看到这一切,表达这一切。
井上所谓中年人的论调,大约是说,年轻的时候,关注的永远是闪闪发光的人,而不是这种挣扎都沉默的人吧。包括他自己。直到中年了,回头看,才会看到,啊,当年他在那里。
宫城飙车的时候,我简直是每一秒都在共振。不是此时此刻中年社畜的我,而是上学时的我。那些灰心、困兽的焦躁、没有方向的迷茫。
现在回头看,幼稚,不可理喻,也给周围的人添了很多麻烦(感谢友人的包容,感谢不拉黑之恩),但我的青春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时刻。
所以对于我来说,宫城第一次遇见三井,那个画面一出来,我的眼眶瞬间就酸了。
原来他们那么早就遇到过。
即使青春是灰色的,也有橙色的光划过。
不管是宫城还是三井,甚至赤木,最后还是在四处都找不到出口的青春里挣扎着撞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路,也收获了身旁的伙伴。
一直怀疑着自己永远追不上宗太(Sota)的良田(Ryota),也终于成为了自己的每一个战场里的captain。
宫城的故事并无太多新意,没有任何意料之外的情节,变故和挫折都猜得出。但不管是生活里,还是球场上,他始终在面对恐怖的对手。
阿彩说他是第一后卫,后来又改口说第二吧,好像也不是。想想他一路都在面对什么人,藤真、牧、深津。
但他确实从来没有垮过。就算恐惧到想要呕吐,还是带着哥哥那样不可一世的表情,像哥哥说的那样,不是绕过去,而是正面迎战。
电影的主题是“自我突破”,以他的成长为主线,我觉得再合适不过。
阿彩每次都叫他“Ryota”,我每次听到都好开心。
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还在原地。能在大屏幕上再次看到他们每一个人,是我过去做梦都不敢梦的,如今竟然能够实现,真的是,唯有感谢感激。
下面是一些无聊的碎碎念。
1.一刷的时候大家都素质很好文明观影,二刷的时候,全场情绪就高度一致,多次共振。甚至名场面的时候全场都在嚷嚷,那感觉不像观影,倒像看球。气氛是真好。
不过带幼儿园的娃来看日文版的爹,是不是心有些大了。那小男孩全程在研究“诶光从那个小洞里射出来的!”但是那位娃爹想要按头的心我懂!
2.音乐真的好。不管是BGM还是插曲和主题曲。一刷的一个泪点是插曲给的。还有最后那无声的一球,简直了。
3.一刷出来之后在反斗乐园,看到一个瘦小的背影在投篮,连续15个中了14个,那一刻有种时空重叠的感觉。
4.流川这个姓,发音真的好听,SD第一好听。日本第一好听。不管从谁嘴里念出来都好听。真不愧是流川,从头发丝一路美到姓氏发音的男人。
4. 竞技体育作品里,垃圾话真的是画龙点睛的睛。
5. 东方人确实会更擅长人物刻画。这也是我为什么整部电影唯一的遗憾也在人物刻画。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付出过比较多感情,一直珍视到今天的纸片人,流川枫,樱木花道,相良宗介,喻文州和黄少天,都是东方作品中的人物。相比之下,西方作品好像更多的是擅长讲故事。和SD一样伴随我整个青春的哈利波特,我为它牵心挂肚很多年,里面的人物却总觉得多少有些脸谱化。甚至不谈纸片人,上升到文学作品,结论也还是一样。
6. 身体会时刻提醒你,七零后的他们都只有十几岁,但你已经不年轻了。看电影忘记戴眼镜,imax看出了480p的效果。
所以必须二刷。
如果二刷不是为了选imax,本来可以去看看所谓的特殊场,看看是不是有特殊的布置或者环节或者周边或者氛围,但是中年社畜是真的没有三刷的时间了啊T_______T
7.按照如今姑娘们的审美,剧中人物是不是各个都斜方肌太发达了没有直角肩(就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