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这电影到底好看不好看?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宇宙探索编辑部》上映13天,票房超过4千万,对于主创团队来说,应该是满意的。这部电影的评价早已出现了高度的两极分化,出身平遥,一战封神,一票难求,喜欢的说他是年度最佳,也有人出了影厅直奔厕所狂吐,大呼报看,这部电影到底好看不好看呢?
先说说,这电影到底讲了什么?
辉煌于90年代的《宇宙探索杂志》在新世纪日渐式微,逐渐潦倒,几近摘牌,主编唐志军依然怀揣对宇宙的幻想,某一天,他接收到了“来自宇宙的神秘信号”,于是拉上几个同僚,探索科幻世界的终极母题之一,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外星人?
就这?就这!
对观众的双向筛选,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了
电影的开头是一段人物访谈,大概类似于90年代最火的《东方时空》,一个女记者采访当时的著名科普编辑唐志军。唐志军用精神极度正常的语气表示,世界上一定有外星人!地球微小,宇宙浩瀚,人类更是沧海一粟,地球只是宇宙的参与者之一。
再往后,唐志军为了拉赞助,穿上编辑部的看家宝贝宇航服,最后脱不下来,只能被吊车从窗口吊出去。这波操作让人想起很多年前辽宁狠人范德彪的操作,灯泡进嘴,进的去出不来,最后医院见。唐志军跟范德彪的异曲同工之处找到了,这都不是大人干的事,又天真又无邪。
看到这,观众已经可以开始分层了。伴随《欢乐颂》的曲调,唐志军在高空中缓缓移动,下边的路人观众莫名其妙,站住看热闹,喜欢的观众开始爆笑,不喜欢的除了晕,还会感觉无聊,这是啥啊?
电影再往后,唐志军面对电视的“雪花”(可能真是天线坏了),接收到来自地外文明的召唤,唐志军面对镜头,絮絮叨叨,他的手里是一碗白水煮挂面,他的嘴里是星河璀璨,是浪漫主义者还是精神病的分野再次展开,你之榴莲,我之螺蛳粉,文艺青年的第四堵墙打开了,只想快快乐乐看电影的观众又一次懵比,我是谁,我在哪?这真的是电影院吗?
等到几位队员集结完毕,踏上漫漫长路,“人们聚在秋天的岸边,一场大火里,在插满羽毛的草堆边,和归来的骏马对视”,文艺青年的颅内高潮再次勃发,好做作又好浪漫,不喜欢的准备离场(有的镜头是真的晕),西南乡下,头顶铁锅的男孩在田埂肆意奔跑,跑着跑着脸朝地面直直栽下,狮子的身上突然落满麻雀,一个满是青苔的飞行器出现在树林之中。念无名诗,做荒唐事,没有逻辑,如在梦境。
好奇的请留下,感觉无聊的不用勉强,有缘无缘请听从宇宙的召唤。
必需强调的是,喜不喜欢不代表审美高低,不代表精神状态,你看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代表的就是你自己,如果这个梦能植入你的大脑,那就去喜欢,反之亦然。
宇宙是容纳自由最广阔的空间
近几年的电影文学作品特别流行塑造“神经病”。双雪涛在《飞行家》里写过一个爱好飞行的李明奇,爱搞发明,思路异于常人,郑执的《仙症》里有个王战团,生活在真实与虚幻之间,这部电影则是贡献了唐志军等一众“精神病”群像,据说,脑袋顶锅这样的操作,是诗人顾城玩剩下的,那是真诗人,跟主流社会也有壁。
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便是不合时宜且相信自己,一个人跟世界格格不入,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让人又害怕又羡慕。
当我们(默认自己不是“精神病”的人),一个主流社会的大多数,面对大众眼中的不正常人,往往会呈现两种对立的情绪,一是对他们产生悲悯,他们融不进我们的世界,他们是病人,需要社会的垂怜,另一方面,又好像有点羡慕,我们的自由思想翅膀已经被折断,他们的好像还在,而且还能用,真好。
《宇宙探索编辑部》能被很多人疯狂执着的喜欢,也是撬动了正常人心中不太正常那部分DNA,宇宙是容纳自由最广阔的空间,他们寻找的不是寂寞,是自由啊。
撕掉科幻外皮之后,未能免俗
当头上顶锅的孙一通开始念诗,当女孩开始讲述自己的身世,我知道,这民科的皮是穿不住了,上价值了。
锅盖诗人说,山谷里住满孤独的旅客,他们把甜美的爱灌进瓶中。女孩说,父母离婚后,妈妈说,我爸爸被外星人抓走了。话锋一转,这不是《走近科学》,这是情感调解节目啊。
寻找外星人的女孩,首先想寻找的是离婚离家的父亲,顶锅的诗人在少年时代是同学中的异类,唐志军婚姻家庭生活稀碎。很难说唐志军是因为寻求外星世界才忽略了家庭,还是家庭生活无望之后寄托心灵于外太空,几位前来寻找外星人的队员,几乎都有一段不太美好的生活故事,在电影的后半部一一解开。
这个处理说他增加共鸣可以,说是讨巧卖乖也不冤枉。讲到这,探索宇宙真理的底层逻辑是稳了,人类寻求的终极奥义,是爱,这爱可能跨越同类,跨越物种,跨越星球,最主要的是,跨越屏幕,尽可能的直达更多观众。这也难免让我产生疑问,如果唐志军生活幸福,女孩家庭和睦,诗人从小生活在被理解的环境中,他们还会不会探索宇宙?宇宙是不是生活不幸的庇护所?
当然,是也不错。
所以,这部电影到底好不好看?
这问题比有没有外星人还要难。
2023.04.13
By 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