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一部悬疑剧,把警察拍“活”了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我觉得《尘封十三载》在“迷雾剧场”的系列剧中,应该算是中上乘之作了。其整体观感当然比不得封神之作《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但在悬念设置、人物塑造、叙事、节奏方面,却都很稳,也有一些令人惊喜的巧思。它在近年播出的国产悬疑剧中,是有独特性的,它做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儿,那就是打破了近些年警察的脸谱化的塑造,把警察拍“活”了。
《尘封十三载》第一个令我感到惊喜的地方是,它的案件设置比较诡异,系列谋杀案中,所有的受害者都被摆出了一个看上去颇具艺术性的姿态,而作案的人还在现场故意留下了一根铅笔。


此前的很多悬疑剧中,从死者的状态,基本就可以判断出凶手的作案动机,比如性侵杀人之类。但是在《尘封十三载》的系列杀人案中,颇具悬念的点在于,你根据死者的状态,无法判断出凶手的作案动机,因为死者都没遭遇过性侵。
更奇怪的是,往往发现尸体的地方也并非第一现场,凶手在杀完人后,费尽心力把受害者搬运到自己满意的某个场所,然后摆成了一个看上去颇具艺术性的姿态。
这种设置,在国产悬疑剧中,算是比较新颖的,同时,也让案件更有悬念。作为观众,会和警察一样迷惑,凶手为什么要杀死这些年轻漂亮的女性?为什么要把尸体摆放成类似油画人物的姿势呢?纯粹出于对变态的美学的追求,还是某种仪式或者献祭?
实际上,从杀人现场的铅笔,以及尸体的状态,很容易推测出凶手是从事类似画家这种职业。但也有可能,这只是一种误导。

从目前的剧情看,凶手选择的受害者是有共性的,所有的受害者都有跳舞的经历,无论是王楠楠,还是柳梦、杜梅,都正从事跳舞工作或者曾经跳过舞。所以这点也很迷惑,凶手是痛恨跳舞的姑娘吗?还是说凶手认为跳舞的姑娘堕落,所以对他们痛下杀手?
仅从案件设置而言,《尘封十三载》的悬念感已然拉满,留足了猜想的空间。

此外,《尘封十三载》的叙事也非常丝滑,2010年的时间线和1997年的时间线交叉的双线叙事,串联起了相隔十三年的系列凶杀案。但是,尽管是相差十三年的时间线,故事的串联和衔接,却并不突兀,甚至可以说非常流畅、自然。
之所以采用了双线,却并不让人觉得混乱,是因为在叙事上,都是围绕案件而展开的顺序叙事。举个例子,2010年发现了凶杀案,陈晓饰演的陆行知出了现场,当他出来看到远处的建筑时,想起了十三年前自己刚当刑警时遇到的同类案件,也就说由人物或者事件的视角,并行推进两条时间线的故事的。而且两条线的人物、事件也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信息的,就拿第一集的这个切换来讲,陆行知在十三年后的案发现场和十三年前的案发现场看到那个建筑的视角几乎一致。
从人物心理角度讲,触景生情想到过去的事情是很自然的,这就使得1997年的插叙显得自然,严格意义上而言,这种触景生情式的插叙,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出现在影视作品中,我愿称之为“文学式插叙”。
另外,两个凶案的现场,看到同一个建筑的视角差不多,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凶手十三年后犯案后,把受害者的尸体也摆在了十三年前摆受害者尸体类似的位置。这也意味着,他对这个位置有什么执念?或者刻意这么做,试图挑衅警察?再或者,像《沉默的真相》里一样,是故意为之,让警察从现在的案件联想到过去的案件?


双线叙事的优点是,有利于增强悬念,也有利于引出一个又一个与案件相关的人物,姚乐、杨哲、马成群……从而引发观众对于凶手的猜测。同时,双线叙事也让陈晓饰演的陆行知和陈建斌饰演的卫峥嵘的人物命运变化相互映衬,展现了时间在人身上的魔力。
先说悬念方面,十三年前第一起案件的受害者是柳梦,通过对柳梦案的了解,引出了两个可能是凶手的人物,一个是姚铄,另一个是杨哲。
姚铄是被卫峥嵘列为柳梦案的嫌疑人,但就在他被拘留期间,又发现了另一起案件——杜梅案。也就是说,他完全被排除了嫌疑。十年后,姚铄摇身一变,从一个摇滚乐手成为了一个大企业家,成为了2010年案件受害人王楠楠的老板。
而事实上,在王楠楠的身上,法医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证据,才和十年前的柳梦案并案的,那就是柳梦的头发。
去走访姚铄时,陆行知看出了一件事,虽然时隔十三年,但姚铄对柳梦却还念念不忘,连公司名字里都有一个“追梦”。而离开时,陆行知也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那就是“保存柳梦头发十三年,姚铄是干得出这种事的人”。
其实意思很明显了,姚铄虽然不是柳梦案的凶手,但他可能复制一个柳梦案,并且故意留下柳梦的头发,反向迫使警方去追查柳梦案的真凶。也就是献祭王楠楠,还柳梦一个公道。其实这种设定和《沉默的真相》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能说,王楠楠的死,有可能是姚铄所为,和此前的案件凶手并不一致。
至于杨哲,其实他身上的疑点有三个,第一个是,他戴了和凶手一样的手表。
这是凶手的:

这是杨哲的:

第二点是,他送给过杨漫一张高更的画,但是在送画时,他还带了另一幅画,那幅画就比较有宗教意味了,可以用暗黑来形容。那些尸体的姿态,很可能和这幅画中的姿态相同。当然,这只是一种腹黑的猜测。
第三点是,陆行知认为凶手有挑衅警察的嫌疑,从这点看,杨哲也有动机。因为可以看出杨哲似乎是喜欢杨漫的,对于陆行知他可能会嫉妒、痛恨,甚至希望战胜他,那么以哪种方式战胜他呢?就以制造让他破不出的案件来战胜。
事实上细论起来,杨哲也算沉着冷静,而且有西方教育背景,和凶手颇为吻合。但他究竟是不是凶手,还无法确定,只能说是一个很有嫌疑的对象。
双线叙事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同时交代了人物的过去和现在,从而制造了人物境遇的反差,从而增加了一些悬念,让人好奇人物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这样。而1997年的线,其实对于2010年的人来说,算是倒叙,那条线也是解密人物经历的一个过程。
就拿卫峥嵘和陆行知来说,十三年前,卫峥嵘是陆行知的师父,办案风风火火,脾气火爆,也有点桀骜不驯,但十三年后,他却成了一个派出所的图书馆管理员,成了一个打杂的,反差极大,你就会好奇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从一个追寻真相的刑警,成为了一个相对清闲的民警。
而陆行知,十三年前夫妻恩爱,十三年后却离婚了。随着故事的推进,才知道,他们是假离婚,离婚是为了保障杨漫和孩子的安全。
所以说,双线叙事,成就了双重悬念,案件和人物命运的双重悬念。
此外,《尘封十三载》在人物塑造上,也非常立体、鲜活、真实,对卫峥嵘和陆行知的塑造非常有“人味儿”。最近的很多国产剧中警察角色的塑造,其实都有点模式化,像套了一个模板复制出来的——为了破案,放弃私人感情、放弃个人生活、不顾身体状况,献身于事业。这样的英雄式的人物当然可敬,但他们不够鲜活,在生活中并不算多,所以难以让人共鸣。这就是为什么,《狂飙》里火的恰恰是反派高启强。《尘封十三载》破除了这种模板式的警察形象塑造,卫峥嵘和陆行知并不是那种一味的伟光正的形象,不是遇到一个破不了的案件,就一味的死磕,而是心里始终装着那个案子,但是却要继续向前生活。而且卫峥嵘喜欢有夫之妇白晓芙,算是有点道德瑕疵的。
对卫峥嵘的塑造尤其有真实感,十三年后,他已经成了一个半老头子,佝偻着背,穿着休闲的坎肩,为家人做饭、包饺子,出门拎着一个有卡通形象的保温杯。陆行知一开始去找他时,他表现得好像不关心过去的案子,直到陆行知故意拿了一些新的材料去引诱他,他才说出了实话:“这十三年来,我一直没放下过。”
陆行知其实也一样,实际上王楠楠案和柳梦案、杜梅案有高度一致的地方,很明显是可以并案的,但他一直很排斥并案,甚至和局长因此发生争执。局长后来点出了问题症结,他就是刻意回避这个问题。回避,实际上是因为在乎。
这样的人物刻画,才是有血有肉的,相比一直为某个案件死磕的英雄样的人物,卫峥嵘、陆行知看上去更平凡、普通,他们依旧按部就班的生活,和平常的中年人、老年人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呢,那些未曾了结的凶案,没被抓捕的恶人,没被伸张的正义,始终是他们的一块心病。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一起,携手去破案,因为凶手一日没有归案,他们就一日没有放下。
而即便卫峥嵘答应和陆行知合作,他也提出了条件——不能熬夜。他老婆也反复提醒他不能熬夜,这也非常真实,人到中年,身体会一天不如一天,破案要紧,但身体也很要紧。这才是“正常人”啊!别说他五十多了,我三十多,身体都漏洞百出,懂得了惜命!
陈晓和陈建斌的演技自然没得说,他们都演出了1997年和2010年的反差,陈晓饰演的陆行知1997年还是个愣头青,而2010年,已经是个很成熟老到的刑警了。而陈建斌饰演的卫峥嵘1997年脾气火爆、桀骜不驯,但2010年已然没了脾气,面对别人在图书馆吃饼屡教不改都欲言又止。
当然,《尘封十三载》的细节做的也非常好,比如配乐,凶手杀人时的恐怖童谣真的是相当惊悚,配合画面,让人看得毛骨悚然。而第五集姚乐为柳梦写的那首歌,也唱出了一个追梦人对另一个向生活妥协的追梦人的惋惜、理解、同情。作为一部悬疑剧,最好的部分还是悬念设置,目前为止,凶手是谁依然无法确定,可谓扑朔迷离、迷雾重重。但我相信,罪恶不会被尘封,正义也不会缺席,因为卫峥嵘和陆行知始终未曾放下,他们还在苦苦追寻真相!期待接下来的剧情,期待他们拨开云雾,挖出真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