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要不要去影院看《宇宙探索编辑部》?

在文章之初便要回答标题里的问题,我的回答是:要,并且要座最后一排。
所谓春夏秋冬三年,今年的春天真正让人重新找回生命的活力感,而沉寂单一许久的电影市场也在今年迸发出一些惊喜,终于能在影院看到除xxx类型的电影了。
《宇宙探索编辑部》(导演孔大山,编剧孔大山、王一通)无疑是四月的一部惊喜之作,但为何它的口碑两极分化?
Part one 电影标签惹的祸
在豆瓣或者猫眼等各大平台,《宇宙探索编辑部》的tag都是科幻喜剧,但在笔者看来,他相比于科幻电影更多的偏向文艺片,相较于喜剧更倾向浪漫主义,其中充斥着大量冷笑话和一些无厘头的梗,如果想要追求大众层面上的好笑,一定是达不到效果的。而从科幻的角度而言,本部影片又不如《流浪地球》、《降临》等作品具有严谨的逻辑线索,更不要说结尾的梦幻表达,硬核科幻电影迷一定会表达出自己的不满。
但这纯纯是宣传出了问题,上一部宣传出问题导致口碑分化的电影应该还是《地球最后的夜晚》,因为作为一部文艺片,被宣传为了爱情片,当然,在笔者心里,《地球最后的夜晚》在爱情的表达上一点也不差,只是每个人的体会喜好是不一样的。
同理,《宇宙探索编辑部》也少不了被骂,甚至有人说不值得去影院观看。在这里我可以做出一个论断,观者可以凭借这个标准来判断这部电影是否适合自己:
1、是否对手持镜头晕眩
2、是否欣赏不了毕赣导演的电影
3、是否不爱文艺片
4、是否对诗歌没太大兴趣
如果都选择“是”,那这部电影可能不太适合你,如果都选择“否”,那么恭喜你,找到了一部宝藏电影。
Part two 电影银幕钟爱“神经病”和“疯子”
好多人评价说《宇宙探索编辑部》特别适合精神状态不好的时候去看,我的回答是,的确,但不一定。里面的几位人物的确是有点神经质,尤其本片主人公唐志军与孙一通,属于现实生活中纯纯的怪人。

唐志军,宇宙探索杂志编辑部主编,单身离异,女儿因为抑郁症离世,每天神神叨叨嘴里离不开宇宙,吃饭永远只吃面条,衣服从来只穿同一套,批评当下的人陷入消费主义陷阱,却心甘情愿被江湖骗子骗走自己的五百块大洋。现在某些平台特别喜欢推知识分子穿搭,事实上真正的知识分子,如唐志军,根本不穿搭,那也不是能穿出来的,学者的姿态就是钻研,就是常人眼里的“神经病”。

孙一通,一个头上顶着铁锅每天穿同一套衣服,动不动就晕在野地里的孤儿,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家里的人都去世了,和他作伴的只有一只鸡。每天疯疯癫癫,负责村里的广播,当问到村里的乡亲对他有什么看法,大家不外乎一个评价:疯子。
可是就是这样的神经病和疯子,这样极致的追求,这样对于世俗眼光而言显得有些傻的人,在大银幕中却那么具有魅力,只因我们都不敢,我们缺乏那一份敢于追求极致的勇气,我们惧怕世俗的眼光把自己打倒。所以当我在影院,在银幕中看到这样的角色,内心油然而生的只有敬佩。
如果世界少了这样的人,也许发展真的会变慢。
Part three 宇宙无法回答人生的意义
孔大山和王一通一定是诗人,他们写的文字太美了。
当孙一通身在乡野却作出那样美妙的诗歌,当一个仅有新华字典的疯子却有这样美的表达,我们作为观众都知道那是谁的手笔,却仍然会在诗中沉醉。

唐志军一行人追随超自然现象的痕迹无非就是问一个问题,那就是宇宙是否能回答人生的意义,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多少哲学大家,没有人能确切说哪种活法才是有意义的。如果觉得人生没意义那就这样混着吧,这是虚无,如果觉得人生必有一死逃脱不了命运但我还是用力攀爬,这是西西弗斯。
我想,《宇宙探索编辑部》想带给观众的就是我们作为人这样一个个体,尽管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存在,尽管我们终将要面对死亡,但当我们把生活切割成几个刹那,就会发现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你不需要很优秀很光鲜;
你不需要很有钱物质很富足;
你不需要住进big house不需要世俗上的成功。
你需要的仅仅是当下的那个刹那。
比如春天第一缕柔风,秋天落下的第一片落叶,我们吃到美食第一口的欣喜,见到思念之人时的那一份激动。生活的意义不在于几个数字,而在于那些难以令我们忘怀,深深藏在我们心里的美好的一刻。
“这不是普通的电视雪花点,这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
我们在世间看到的千千万万的事物,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保持自己的热爱,保持自己的探索之心,用浪漫主义尽情的活自己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