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骜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BFI#SightandSoundGreatestFilmsofAllTime2022
1A: 四星。影片以戈达尔的思考进行了视觉呈现,大量的多重叠化,图像重组,音画分离,黑屏,白屏闪屏和跟随打印机声音的高频的快速交叉剪辑(讽刺意味非常强),还使用很多名画,历史影像,文字重组帮助叙事,当然,还有大量的不契合主题的配乐在展示“某些作品”时出现,讽刺性也是很强的。内容上翻译的就比较草率了,大量的视频内容没有翻译出字幕,导致丢失了很多信息,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女人一把枪一部电影”的论论述,另一个主题则是强调多个历史的塑造,所以片中以交叉剪辑来带你领略“不同的世界”塑造的不同历史。影片的结尾以罗西里尼的《德意志零年》小孩儿的坠楼收尾,也能感觉出那浓浓的悲观主义感。 吐槽没有视觉文字翻译!
1B: 五星。对比与1A的电影只能跟上30%左右的作品,这部分的作品是提升了不少的。影片开场是电影对于历史的塑造,而标题后就是电影的制作,这部制作的电影当然就是他自己的《蔑视》,本作品也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又有叠化出现,这部电影是我看过骂好莱坞最直接也最狠的,似乎也印证了这部分的主题,单独的历史,即主观的。这部分整体的视听跟前面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感觉升格比上一部多了,影片最震撼的部分是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中共产主义宣言般的山上宝训,台词直接扩展到“屏幕之外”。最后影片以耶稣的身份为台词,迷魂记的拯救伪装者为画面收尾。感谢两部后有休息,可以做记录。
2A: 五星。开场的内容与格林纳威的《手提箱》高度重合,其实在视听上也是很大程度的相似。整体的叙事方式又更近了一步,开始以访谈的形式进行探讨,后续则是把1A的那种思考模式直接拉到放映厅呈现,后续更是出现了德尔佩作为讲述者,这部分的阅读也很有趣。这部分更多的探讨了电影的本质,死亡与性似乎是永恒的主题,还涉及了艺术,宗教等。《猎人之夜》的篇幅很长,还有大量导演闪过(亚洲导演小津和雷伊的作品有出镜),大量的叠化内容也是讽刺性十足,比利怀尔德被重点照顾,把他与男性凝视放到了一起,还有《白雪公主》那部分的拼接剪辑,很有趣。这部分以女性高潮的声音组成的乐曲做收尾。
2B: 四星。这部分视点回到了戈达尔,他光着上身戴着帽子抽着雪茄,背后的影子像极了《福尔摩斯》。这部分内核是死亡与美。印象比较深的作品依然是频繁出现的《罗马不设防》,《偷自行车的人》《假面》和《不法之徒》,当然,好莱坞的作品依然是被剪的讽刺感满满,内容上印象比较深的是对于彩色与黑白,暴力与新生的讨论。翻译依然是大问题,甚至有一大段儿没有翻译?结尾处出现了我唯一认识的法语《白日美人》,影片以梅里爱作品收尾(如果我没看错的话)
3A: 五星。看哭的一章,戈达尔变成了一个思考者,把矛头指向了政府,提出了历史认同的一点,全欧洲的政府犯下了罪,而其中又出现“鹰”。这部分影片更多的提及了政治和制片人导向剧本的问题。他陷入了沉思,与其说沉思,不如说是陷入痛苦,而他在结尾给出了答案,以极强的缅怀感提及了伟大的意大利导演们,罗西里尼,维斯康蒂,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以纾缓的配乐搭配着他们的作品,实在是太好哭了。后四部分一起放送,能记住的不多,有时间需要再看一遍!
3B: 五星。这部分戈达尔开始念诗了,甚至像是出现在影片的影片中。而其中也有他对新浪潮的怀念,片中大量出现特吕弗,还有新浪潮的其他人也被提及。开场应该是我最喜欢的爱情片《不良少女莫妮卡》,与之交叉剪辑的是梦露,而后又出现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与之交叉剪辑的是好莱坞的“暴力”,反正就是不放过一丁点儿机会。结尾处记得是《日出》。
4A: 三星。这部分的叙述者并不是戈达尔,而主要呈现的内容是希区柯克的作品,以一种绝对控制展现的特有模式。印象比较深的剪辑是群鸟与梦露和手的展示。
4B: 四星。这章回到了历史上,也有更多的文学,哲学和社会层面的思考,当然结尾也伴随着符号化(所以《倒霉发狂》的历史也很“悠久”)。开场就是我最爱的法胖!之后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印象太深了!把其与安娜拿着剪刀配文“Do Re Mi”(甚至用了定帧)做剪辑可真是赤裸裸的打脸。最后的《游览意大利》的“考古学”那里印象很深,最后结尾处的故事很动人,用自己作比,这经历又岂止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