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的独裁,与表演出的真相

电影开头,用几条时间线交叉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张显宗弑亲案的发生过程。
2013年,一对夫妇离奇失踪。
他们的小儿子张显宗在网上录制视频,发出征集寻亲线索的讯息。
随后警方发现,张显宗曾在网络上声称自己就是杀害父母的凶手。并且,张显宗曾在案发前对表姐坦白自己就是杀人凶手。
面对警方审问,张显宗供认不讳,承认借着看自己新租的房子为由,将父母骗到唐文齐家,与唐文齐一起将两位老人杀害,并且进行分尸。
随后警方逮捕了唐文齐,唐文齐亦对警方做出有罪供述。
影片的重头戏放在了接下来的部分。
在法庭上,九名来自不同领域,性别、年龄、职业、社会阶层各不相同的香港市民组成陪审团,对两名被告进行是否有罪的裁决。
两名律师吴冠峰、游嘉利,分别代表张显宗、唐文齐进行出庭辩护。
案件在这里有了一个戏剧性的转折。
张显宗在法庭上刻意表现出一副冷血、乖戾的形象。
在辩护律师的陈述下,张显宗成为曾经在幼年时遭到父母逼迫学钢琴、留学时曾遭霸凌、工作失利破产,房产被父母和哥哥剥夺的受害者形象,以图博得陪审团同情。
同时指证是唐文齐教唆、策划了谋杀案。
唐文齐则在律师和姐姐的指导下,故意表现的像是一个弱智。
不仅推翻了之前自己在警察局的所有供词,而且还指责是警方对其精神虐待逼供。对于参与谋杀的事情,唐文齐一摇头三不知,表示自己根本事先不知情、没参与,事后参与抛尸也是在张显宗对其家人的人身威胁之下才做的。
案件真相陷入了罗生门,双方律师使劲浑身解数,想要左右陪审团的判断。
庭审的这部分是整部电影的重头戏,导演选择了用舞台剧的形式,来带领观众进入到每一方口述的“事实”中。
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会代入到陪审团的视角,电影里双方律师对于陪审团情绪的引导和控制,同时也在影响着观众。
另一方面,片子里又留下了许多的细节和隐藏线索,去暗示观众真相到底是什么。
张显宗是否有罪,其实悬念不大,整部戏的焦点放在唐文齐是否有罪上。
这部分情节有三大看点:
一是在双方各自的陈述细节和证人证词里,所隐藏的细节和真相。
在唐文齐的自我陈述,以及家人等相关证人的证词中,唐文齐是一个智力低下、很多事情已经记不太清的人,同时有一定的精神障碍,有时候会陷入行为失控。
所有能够证明他直接参与谋杀案策划的细节,他一概表示记不清楚,其他一些非核心要害的行为,他都表述为是在张显宗的威胁下进行的。
然而对照前后剧情,唐文齐和证人的说法明显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实际上唐文齐却能在法庭上惟妙惟肖地模仿出警察在审讯他的时候对他动粗的每一个细节。
这根本不是一个所谓的弱智、精神有问题、记忆力低下的人所能做到的。
他声称张显宗会把他那里当作临时炮房,经常会带女人去他寓所幽会。
电影里另外一处情节却表明,张显宗曾经去应聘色情片男主,却在女主出场时表现出性无能的迹象,仓皇逃离片场。
此外唐文齐对于为何封住厨房窗户等质询,回答明显牵强,难以自圆其说。唐文齐姐姐的证词,则更多是打感情牌,与案情没有太多关系。
电影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是,唐文齐获得了二级会计师的资格证书!
这个细节足以表明,唐文齐并不是像他在法庭上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是个一无所知的弱智。
二是律师在庭审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片子里有这样一个细节,庭审开始的时候,辩方律师要求陪审团成员不得先行阅读媒体对本案嫌疑犯的采访和报道,以免陷入未知产生立场,做出不公正的判决。
然而在庭审开始以后,双方律师竭尽所能地通过一些极为煽情的假设性说辞、用道德绑架、心理暗示等种种方式,去左右陪审团的情感。
当对方证人,或者律师用同样的方式去做出不利于当事人的陈述的时候,本方律师则想方设法地去打断或者阻止对方的陈述。
律师之间的博弈,渐渐脱离了对客观事实的陈述以及相关法律条款的援引,变成了演讲、煽情能力的比拼。
第三个看点便是,陪审团的群像戏。
片子里的陪审团是在开庭前随机从公民中征召而来,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体现民主、公平,减少陪审团被收买的机会。
那么可以在法庭上裁决一个人是否有罪的陪审团,由一些什么人组成呢?他们又对自己当下所承担的角色是如何理解的?
电影里陪审团的成员有商人、家庭主妇、时尚女性、大老粗、愤青、学生,等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人。
他们有的急着去旅行,有的则漠不关心,有的根本不相信香港的司法制度,就是这样一群人组成了决定嫌疑人是否有罪的陪审团。
每一轮的庭审结束,陪审团人员的态度都会随着庭上嫌疑人的自述、以及证人、律师的发言而改变。
在对两位被告是否有罪的投票中,陪审团成员更多是出于感性的考量“我觉得他不像是坏人”、“我们真的能轻易决定一个人是否有罪吗”。
甚至有人投“无罪”,理由仅仅是“投什么是我的自由”。
最终陪审团的裁决结果是,张显宗有罪,唐文齐无罪。
电影到这里,其实也给观众留下了一个问题:
唐文齐是否有罪,如果你是陪审团中的一员,你会做出怎样的判决?
我们在观影的时候,其实是掌握了超过电影中那些陪审团成员的信息量的。
比如说张显宗曾经去应聘色情片男主,但却被证明其实是性无能。唐文齐能够考下二级会计师证书。唐文齐在法庭上的发言是经过姐姐和律师的精心教导,并不是现场的临场反应。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据此判决唐文齐有罪呢?
从主观感受上,我想大部分人会倾向于判定唐文齐有罪。
但是,证据呢?仅仅因为他不是弱智、能考下会计证、会撒谎,那么他就是杀人凶手吗?
电影里其实有一部分情节,导演刻意选择了弱化处理:
由于凶杀案发生时间过长、现场遭到破坏、尸体遭到损毁,已经无法准确判断受害者的死亡时间和致死原因,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唐文齐实施了谋杀。
如果我们处于情感倾向,选择判定唐文齐有罪,那我们跟电影里的陪审团成员有什么两样呢?
电影真正要表达的观点也便呼之欲出:法庭上得出的结论,到底是基于严格的事实推定,还是受个人主观情感倾向影响之下做出的判断?
陪审团的存在真的代表着民主和公平吗?还是一种多数人的独裁?
人们可以凭着主观印象决定一个人是否有罪,这种制度真的是公平的吗?
当争取到陪审团的情感倾向,成为能否脱罪的关键的时候,法庭也便从事实裁定的场所,变成了表演的舞台。
最后所能得到的真相,到底是真相,还是表演出来的“真相”?
电影最后,唐文齐化身为蜘蛛,藏在密密麻麻的蛛网中,真相,也被藏在这千丝万缕、重重叠叠的网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