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光渊的“人物扁平”与“环境精英悬浮”之弊端

我比较喜欢原著,昨天晚上熬夜看了两集光渊,大体观感是:能看,但也不是特别好看,我给分可能会在7左右。但好像豆瓣给不了7,所以打了8。
以下是我的个人意见,有基于原著对人物的理解,没牵扯到谜底,应该不算剧透吧:
我觉得比较出彩的地方可能是,对于案情确实做到某种程度上的还原;但是缺点也有很多:一是人物诠释得不到位,二是环境的精英化。
一、人物诠释不到位
剧组只抓住了,或是说暂时只展示了人物最表层的那一面。
裴溯(feidu)给人的感觉,只是一个很精致的有故事的富二代,原著里的浪荡纨绔、柔和深情的两部分没展示出来。跟陶泽的对话也感觉不是很真诚,反而感觉是在故意气骆为昭。
陶泽柔和却执拗(原著中要查到底)的性格,我没感受到,他和裴溯在车上的对话反倒是一直在劝他两和好——其实原著里作为哥哥,感觉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关心,这个人物立场就有点微妙变化。而且一些细节感觉OOC,因为陶泽不会主动去开裴溯的车,是裴溯来问陶泽要不要开他的车,这是让裴溯表现得更积极一点的契机,而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感觉是为了气骆为昭才去找陶泽。
骆为昭的人物塑造感觉没太着笔,失去了一些魅力。精明、吊儿郎当的气质感觉没有很好的剧情去展示,要说的话,是开头那莫名其妙的一段有点塑造的意思,但不到位,给人感觉太小儿科。
骆队失去了一些精明,他跟陆有良的对话感觉没太上来,那个逻辑点就有点奇怪。其实,编剧可以适当的做一些人物的拔高,就算观众不能及时跟上人物思维也没问题。剧情的解释应该存在更合理的方法。
二、大环境的精英化和悬浮化
因为故事背景由刑侦队改成了特调课,这个特调课,在原剧情中并不属于当地的自治队,而是另外的更为特殊的存在。
这就导致故事失去了原本富有魅力的世俗感和街头感,变得有些精英化,显得悬浮,像其他一些影视题材中的秘密搜查课。
但是这本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品,过于精英化、奇幻化,会与作品本身的基调相违背。
现实主义作品通过现实进行主旨的展示,这种世俗感的丧失,就会使得观众心态从“我入局中”到“我在局外”,彻底地变成旁观者。精英化拉远了故事与观众的距离,“纪实”变成“奇谭”,作品由此丧失一部分震撼感。
至于其他,妆造服化道等等我不做评价了,大家都不是傻子,都有自己的判断。
ps.意见是主观的,给分也是主观的。没玩过豆瓣,见谅。后面几集有时间会去支持下,希望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