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真的杀人与否根本不重要,因为虚假正是影片主题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男主到底有没有杀人根本不重要,这就是《美国精神病人》的核心主题:你骨子里是谁、你是不是杀人犯根本不重要,社会只接收、流通一种表演出来的形象管理。所以男主在影片最后完全崩溃,放弃伪装找人坦白自己罪恶的内心,他也注定只能四处碰壁。他罪恶的内心世界就和任何内心世界一样,在影片里展现的社会中,是不被相信、不重要、并且会被无视的。
男主是个虚荣且不择手段的神经病,这在影片开头十几分钟就已经完全展露清晰。男主为了约他的情妇出门,许诺她他们能在最难定的餐馆用餐。于是男主拿起电话试图预约当天的位置,结果电话里传出过分夸张的嘲笑声。我们观众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对男主内心的表现手法,高档餐厅是不会真的如此放肆地嘲笑自己的潜在顾客,从电影后面男主第二次打电话假装预定也可以看出,餐馆拒绝预约的时候是礼貌且标准化的,但男主自己觉得订不到位置是会被嘲笑的,于是他幻想出了电话里的嘲笑声。他的精神病身份在这一刻就已经揭露了。接下来是对他虚伪的展露。他确保他的情妇在全程嗑嗨了神智不清的情况下,带她去了另一家餐馆,并全程欺骗她。和一个神智不清、甚至几乎难以坐直的人一起吃饭是没有什么乐趣可言的,但男主显然不在乎,他更在乎第二天所有人都知道他在最难定的餐馆吃了饭。
虚荣是电影里整个环境的主旋律。第二天在办公室,男主如所料那般得到了赞美,但很快,同事们就开始攀比名片的精美程度并使男主败落。在这一刻观众就该意识到,有毛病的不只是男主一个人,整个大环境都充满类似于男主这样虚假且空洞的人。他们互相叫错名字,根本记不住谁戴了怎样的面具,但所有人都热衷于继续这场盛大的表演。
攀比失败的男主满腔妒火,他立刻就要在某处发泄。于是故事进入主线,他杀了同样矫揉造作且把男主认错名字的同事Paul Allen。可以说杀人的时候,是男主为数不多展露真实内心的时刻。他滔滔不绝地谈论他对音乐的品味与感受,他不再维持一种毫无破绽的精英形象,放任自己被怒火冲昏头脑,露出被鲜血溅了一脸、表情歇斯底里的样子。这样草率的谋杀在接下来反复发生,但似乎一直毫无后果。如果仔细审阅男主事后的处理,可以看出他和谨慎毫无关系,可以指向他的线索四处都是,但似乎没人认真对待。男主抛尸会留下血迹、在被探员询问时会过分明显地出大汗,但没人指出哪里不对。许多人把这当作这一切都是男主的幻想的证据,认为谋杀从没发生。我认为不是,我认为这是反映电影主题的一种稍微夸张的表现手法,即所有人都过度关注于一种虚假,他们对真实生活的蛛丝马迹充耳不闻,他们对周遭的一切展现出一种自我服务的冷漠,以至于其实根本没人在乎谁不对劲、谁失踪了。他们可以注意到高端的裹尸袋,但是看不到地上淌的血迹。
男主最终失控于一件相对来说较小的事。一个路人奶奶看到男主试图杀一只小猫。这对男主甚至算不上什么,可以想象像男主这样有地位有人脉有金钱的人,很简单就能摆平,但他为了不让自己的形象受损,他觉得自己不得不杀了老奶奶,再杀了追他的警察,再在逃跑路上杀了根本不知道他干了什么、仅有潜在隐患的门卫。他最终躲到了自己的办公室,窗外警察的直升机的射灯略过窗户,他以为自己完蛋了,以为所有假装都要被戳破,于是他崩溃不已地给律师留言坦白了一切。这是他全篇里唯一一次毫无伪装、完全脆弱地袒露自己内心的时刻,他坦白了自己所有的罪行,承认了自己在杀人的罪恶,也承认报复像Paul Allen这样的人的快感。
但在影片所描绘的世界里,这样真心的坦白是没有意义的。第二天大家看上去毫无波澜地继续预定餐馆,哪怕男主再三否认律师仍以为男主昨晚惊人的自白是在开玩笑。他做好了放弃一切的心理准备打算承认自己杀人犯的身份,但无人愿意见证。这一刻才是男主真正绝望的时刻,在这一刻他意识到如果那些展露他真实自我的罪行都不会被重视,那他再怎么发疯也没用。虚伪的大环境是有自我修复功能的,它免疫于任何试图警醒它的疯狂。死去的Paul Allen被记不清人的律师错以为还活着,藏尸的房间被不想受影响的房东清理。男主真实内心存在的痕迹被抹去,于是他堕入一种更深层次的反社会,他理解了周遭的一切,他在最结尾决心未来要把一切痛苦都报复在这一滩死水的所有人身上,他完全放弃了救赎的希望。
但电影中唯一对男主的真实情感表达过关心,问男主“你有过想给谁幸福吗?”的秘书一直活到了最后,还成为了唯一一个意识到男主秘密的人,可见这电影也不是完全悲观的。
至于男主到底是不是真的杀人了,根据影片内置的逻辑,这甚至不必追究。观众可以站在更meta的角度评价,既然男主已经扮演好了一个精神病人的形象,何必戳穿他是否真的拥有杀人犯的内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