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谁同桌吃饭? ——从《光渊》周振川看《红与黑》于连·索雷尔

我和谁同桌吃饭?
——从《光渊》周振川看《红与黑》于连·索雷尔
网剧《光渊》(优酷的)第一个故事终于落下帷幕,其中凶手的某个收藏品的标签让我触动,那是一支钢笔,标签写着“我和谁同桌吃饭”,这句话勾起我对于连的记忆,在等待更新时,我二刷了《红与黑》。(一刷是六年前看这个网剧的原著《默读》)
“我和谁同桌吃饭”是《红与黑》中经典的于连提问,这也是我认为的他展现野心的第一步,他不在乎吃穿和工钱,只在乎自己的阶级与地位,也为他拼命想进入上层阶级,并愿意为之做任何所鄙夷的事埋下了伏笔,也让这位自尊又自卑的主人公更加立体。而这种想打破阶级的执念和强大的野心正是这个人物悲剧的起源,也是《光渊》周振川悲剧的开端,周振川正是这么一位于连式悲剧人物,他拼命的埋葬过去,沉醉于上层梦中,但是这个人物仅仅借用了于连的外形,在没有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只是对命运的不甘,拼命想进入上层社会的私欲,膨胀的野心欲望。p大不是司汤达,周振川不是于连,但我仍然很喜欢这部给我文学启蒙的小说《默读》。
二刷《红与黑》后,我更想谈谈对于连的认识。
《红与黑》的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这部文学作品讲述的是那个时期下法国青年的矛盾现状,1789年法国大革命,1804年拿破仑带领法国征战欧洲成为第一大帝国,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1821年病逝。借用这个时间点被创作出的还有爱德蒙,一部复仇小说。
拿破仑的十年,是无数人所梦想的十年,是大仲马、巴尔扎克、司汤达所仰望的十年,也是于连想追求的十年。于连看见死气沉沉的法国社会,他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激情与梦想,他的偶像是拿破仑,他甚至还有一种狂热的浪漫主义骑士精神。首先,热情热血的新青年于连和这个死气沉沉的社会就是格格不入的。
这时,于连陷入了文化困境与生存困境的矛盾中,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时势造就了拿破仑,但1830年终究不是拿破仑的时代了,而法国大革命的影子却还深深盘旋在于连脑海中。个人力量在历史中是渺小的,于连富有激情,同时又要生存,这个矛盾点贯穿于他的一生。所以,这个人物的结局几乎也是注定了的,他不会向现实妥协,因为《红与黑》在现实主义的标签外,也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因为这也是司汤达最后的幻想,是作者的梦。
于连的自尊是对大革命时期追求的“人人皆平等”的感怀,他想被尊重,所以他更在乎“和谁同桌吃饭”的问题,当理想压过现实时,于连就会作出错误选择,错误选择必然导致现实大于理想,于是他始终在两端摇摆,找不到平衡点。
于连悲剧的第一点,理想的悲剧。
于连的两段恋情也多次被探讨。瑞纳夫人和马蒂尔德小姐,哪个是真爱?我认为,每一个都爱过,但每一个都不是真爱。在市长家工作时,女仆艾丽莎向于连表明心意,于连婉拒后告白市长夫人,他说他忘不了高贵的夫人,so,他爱的是夫人还是“高贵”?他把夫人当做向上层权贵蔑视的战胜品,展现了自己的欲望,这份掺杂了权欲的感情在经过他自己的美化后已经没有真假之分,他爱瑞纳夫人,但更爱作为市长夫人的权贵为他而牵肠挂肚的控制欲。
然后,于连真的遇见了这样一位控制欲极强的权贵小姐。于连对权贵的蔑视,吸引了马蒂尔德小姐的目光,而当于连对她温柔体贴时,小姐又变得蛮横无理。对这位小姐,于连简直想杀了她然后自杀。在经过高人指点后,于连对小姐弃如敝履,小姐爱他死去活来。此刻,于连将贵族小姐玩弄于股掌之间。于连对小姐多少真情假意无法揣测,小姐对于连也未必是真爱,不过享受那种暴力的快感。司汤达是想表达法国权贵的空虚乏味吗?
于连悲剧的第二点,浪漫主义的悲剧。
文中多次提到于连如何的聪明敏锐,他可以将圣经倒背如流,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此外他长相俊美,外形条件极佳。他在理想和现实的倾轧中选择了怀抱理想而亡,他深知他的理想不过是虚妄,他最终看破了法国社会,自己选择了死亡。拿破仑为帝国理想而亡,于连为自己理想而亡,他知道所有的浪漫与热情都只能随着这死气沉沉的社会沉寂,他不再贪生,他是革命理想的代表。而这个时代,已不再是理想主义者的时代了。
于连悲剧的第三点,时代的悲剧。
正如同红与黑这两个对立的色彩,红代表着军队与革命,黑代表着宗教与封建;红也代表着理想,黑代表着现实。红与黑从不可能融于一体,于连也始终没有找到他的平衡点,他在美德与劣行之间挣扎,最终怀抱他的理想,司汤达的理想而死去。
哪怕他一无所有,也要蔑视一切。
所以,周振川不是于连,他选择的从来都是现实。“我和谁同桌吃饭”这个问题,周振川看作是进入上层社会的阶梯,于连想要的是自尊与平等。但事实上,如果周振川伪装的再好一些,他可以进入上层社会,而于连的愿望,永远不可能实现。这才是最悲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