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女孩的绮丽冒险——《深海》影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深海这部影片在春节档里是比较另类的存在。一般春节档都是合家欢的电影,讲究的是看个乐儿。但深海的题材比较沉重,甚至有些意识流的感觉。影片的大部分篇幅都在描写参宿濒死前的幻想,还是太过新奇了,不适合春节档来看电影的观众,或许换个档期票房会更好。 🔴剧情和象征 先梳理一下剧情,参宿原来的家庭破裂,妈妈离开,参宿跟了爸爸。后来爸爸再婚,后妈和爸爸又生了个孩子,新的一家三口很和谐幸福,导致参宿的存在变得很尴尬,没人在乎她,她成了那个多余的人。于是参宿幻想着生母能拯救自己,带她离开,可这是不可能的。其实参宿的心里也知道她的生母已经不要她了,给她发微信都不回。但参宿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因为这是她心里最后的救命稻草。 幻想终究是幻想,没有人来拯救参宿,于是她逐渐有了抑郁的倾向。参宿的异常也有人注意到,并且去医院做了检查,诊断为抑郁症。但家人没有觉得这是个病,当然也就没有治疗。于是参宿的抑郁症逐渐加深,发病的时候她肯定作出了一些在周围人眼里不讨喜的行为,所以别人在背后叫她“晦气”,甚至可能父母私下里也会这么称呼她。于是参宿更加被排挤,变得更加孤僻。但她又想迎合父母和周围的人,她学会了假笑,努力想要活跃气氛,只是收效甚微。终于在一家人去游轮旅行的时候,参宿决定跳海自杀。 南河是个小人物,他世俗、逐利,会为了捡到个手机而窃喜,他其实也是个在社会里苦苦挣扎的可怜人。但他的底色是善良的,愿意去救一个陌生人,看到参宿自杀,他虽然受伤,但还是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并且不断鼓励参宿活下去,深海大饭店的故事可能也是他给参宿讲的。 参宿在濒死的时候,结合深海大饭店和自己的幻想,构建了一个想象中的世界,扮成小丑的南河成了深海大饭店的老板、猫猫摆件成了真的猫、爸爸成了大副、继母成了阿花,海精灵我认为是希望的象征,跟着海精灵,参宿认为自己就能找到妈妈,找到家庭的温暖,用海精灵熬出的汤,能让人沉浸在美好中。丧气鬼就是发病的参宿,所以在深海大饭店,人们都管参宿叫“晦气”,人们都讨厌她。但阿花很喜欢她,说明在幻想里,参宿希望重组后的家庭也能有家庭的温暖。 幻想里的冒险总是精彩纷呈,但快乐是短暂的。最终在冲破深海之眼的时候,参宿发现南河不见了,他们之间有层坚韧的帷幕,这条帷幕隔开了生和死。然后就是影片的最后,参宿突破帷幕,见了南河最后一面,南河笑着说自己要回家了,让参宿赶紧回去,病房里参宿又恢复了心跳,并且听声音参宿的生母也回来了。 🔴剧情的不足之处 中间幻想部分的剧情有些找不到重点,一味去突出视觉效果,叙事不流畅,转折有些生硬。影片最后一部分,解释幻想的那一段我觉得解释的太多了,反倒少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不如处理地模糊一些,更有意思。 这个结局我也不喜欢,有点强行大圆满的感觉,为什么生母突然回来?听到参宿的自杀而倍受触动改过自新了?可一点铺垫也没有,很难让人接受。要说参宿因为南河的牺牲而又重燃生的希望,倒也说得过去。但如果改成这样,参宿因为感受到了南河身上的温暖,一个渴望温暖的人,接触到了火光,如飞蛾扑火般拼命突破帷幕,追寻南河而去,主动选择死亡。爸爸和后妈暗暗松了一口气,感叹终于摆脱了“晦气”,生母也终于甩掉了包袱,就不怕再婚时有阻碍了。于是少了参宿,谁都没有难过,甚至还变的更好了,地球还是照转,太阳还是东升西落。这样的结尾更震撼,更实际,也更能触动心灵,当然这可能不符合核心价值观。 🔴视效 影片有两种画风,一种偏写实,主要体现在人物和现实的环境上。开场参宿坐在车上,透过车玻璃看向窗外,车玻璃上的雨滴清晰可见,做成壁纸一定不错。 还有一种偏梦幻,主要表现为幻想世界里的周遭环境,有些像绘本一样的画风,也有这次重点介绍的粒子水墨。其中粒子水墨的效果很惊艳,色彩丰富,甚至我都觉得丰富地有些过了,看起来有点“脏脏”的。不过整体来说梦幻的感觉是表达出来了,辽阔的大海和无尽的天空都是彩色的,像五颜六色的糖果,混合在一起的彩虹,承载梵高思想的抽象画布,灵动写意的水墨丹青。 总的来说,影片的视效做的不错,是多样风格的一次拓展。 🔴家庭氛围和心理健康 影片讨论的主题还是很难得的,参宿的抑郁症是家庭环境造成的,讨论家庭氛围和心理健康的片子太少,而国内其实很需要讨论这种话题。 很多老一辈的人觉得能吃饱穿暖就行了,从来都只听过身体会得病,心理能有什么问题?都是小孩故意耍心机罢了,装疯卖傻就是为了不学习,结果就是要么直接忽视、要么打骂孩子一顿,不会重视心理问题。 老一辈的人有这种思想是因为这是他们的经验,他们长大的过程中没遇到什么心理问题,也没听过谁有心理问题,但他们忽略了小时候的那些疯子傻子。他们没去想他们的经验还适应这个时代吗? 他们成长的年代里,压力更多是压在成年人身上,成年人要赚钱养家压力自然大,但孩子相对来说是无忧无虑的,放学就和周围的朋友同学一起疯闹,家长也没有高期待,能上学就继续上,不想上了就回来干活,压力没有压在心理还不成熟的小孩身上。 现在呢?我想也不用多说,随着时代的变化,简单劳动已经不够了,家长也知道学历的重要性,再加上往往有超越孩子能力的期待,于是孩子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再也没有了无忧无虑玩耍的时间,年纪轻轻就陷入到互相对比的残酷竞争里。而且绝望的是,这是时代的巨轮,不是一纸文件,一道双减能阻挡的。 时代变了,老一辈的人没有转变思维,而且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因素也不是只有课业负担,更与家庭氛围有关。很多家庭内部的关系是貌合神离、扭曲紧绷、一触即发的,孩子活的小心翼翼,亲子之间也没有沟通,或者说曾经有沟通,但沟通无效后,孩子再也不会进行沟通,只会把自己封闭起来。 本来家庭应该是发现孩子心理问题最容易的地方,但家长往往习惯于把责任推到学校和社会,好像学校是万能灵药,社会是一头发疯的乱咬人的猛兽,只有他们自己是无辜的,没有责任的。 于是家庭防线崩溃,糟糕的家庭氛围只会让孩子闭嘴,装出一副没事的样子,况且孩子本身之所以患病大概率就是因为家庭,导致越有问题的家庭里,疾病越得不到重视和治疗,陷入恶性循环。 刚过去不久的胡鑫宇事件,就是一个悲惨的例子。胡鑫宇自杀前多次给母亲打电话,他的遗书里清楚地表达了自杀的想法,他的想法不可能是一天形成的。胡鑫宇的家长当时不在意,事后哭有什么用呢?多要点钱吗? 相比之下,年轻一代的人就要好不少,一方面是在这个内卷的时代,年轻人本来就是亲历者,自然更能理解;另一方面,心理疾病的概念也慢慢普及开。 但还是有一些乱象的,比如抑郁症就被一些人当做借口,或者用抑郁症来炒作。导致人人都说自己“玉玉”了的奇观。抑郁症这个词就被消解了,成了矫情和炒作的代名词,就会伤害到真正患病的人。 🔴最后 夫妻是孩子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场所,父母可以无视责任,甚至不承认责任,但责任是推不掉的。 家庭关系中,夫妻的关系是第一位的,亲子关系是第二位的,良好的夫妻关系会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成长在父母恩爱的环境下,自然开心快乐。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不是父母的提线木偶,沟通是一切关系的核心,而表达和沟通的前提是尊重和理解。 最后,父母给不了孩子荣华富贵没关系,但如果给不了一个能健康快乐的家庭环境,那建议还是别生,何必把苦难和悲剧延续下去呢。 以上,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