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这次我们还是没能讲好一个故事

首先,国产片能够在科幻这个领域达到这种高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高兴和肯定的事;特效不输任何好莱坞顶级制作的商业大片,令人惊喜;相比前作有可观的进步,尴尬的意识形态强行植入内容明显减少,多线剧情的呈现度较为清晰,故事完成度较高。优点讲完了。 接下来讲不足之处。一,对场面和特效的调度和取舍还是不够成熟,导致节奏有些拖沓。二,台词弱智,对白生硬,保留了刘慈欣原著文学性为零的特点。三,人物刻画二元化,中方俄方必然是高大全,有缺点的都是西方角色。一部电影承担政治任务,在我看来是很糟糕的缺陷,一旦涉及,基本与优秀无缘,哪怕表现手法相比主旋律电影已经相当克制。第四点,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缺点,是这部电影在文明,伦理和价值观上的全面崩塌——很遗憾,我们这次仍然没能拿出一个合格的故事。 我看这部电影感受到的最大的悲哀,是从主创到观众,几乎没有人意识到或者说公开表达过“流浪地球”计划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个计划本身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暴政,是一场涉及40亿人类同胞的大屠杀。当得知地球将在100年后毁灭,组建的联合政府是否有权替全体人类作出决定,以灭绝地球上现有的一半人类和几乎全部动植物的生命和涉及6到7代人的正常生活方式为代价,来换取人类这一物种的存续?该计划的第一步,是通过赤道上的发动机组来抵消地球自转的动能,从而使地球停止自转。当地球停转的时候,宇宙射线,巨型海啸和极端气候会毁灭地表上几乎所有的生命,而人类建造的地下避难所只能容纳大约一半的人类。这就意味着另一半的人类会被赤裸裸地牺牲掉。要知道,对那些人而言,自己本可安稳度过余生,一百年后的这场灾难本与自己无关。不,这不叫牺牲,叫“谋杀”。所以,在整个计划本质上是一场针对40亿人类同胞的有组织有计划大屠杀的前提下,实施这个计划过程中的一切个体的奉献和牺牲,都显得荒诞而可笑。 一个掌握高科技的现代文明,该如何定义“人”这个概念?我认为,“人”不应该是个抽象的集合名词,而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组成的。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把人当成是数字去计算和处理,因此科学技术无法解决伦理和道德上的问题。早在七十多年前,哈耶克就在《科学的反革命》里警告过,强权对科学和理性的滥用和过度崇拜,会导致人性的泯灭和对个体自由的践踏。影片中各国政府为了执行如此巨大的计划,组建了联合政府。这真的像影片所说的,是人类空前团结的产物吗?不,这是一个空前强大的全球暴政,几十亿渺小个体的命运皆将被它所操控摆布。它声称以拯救人类文明为目标,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粗暴践踏个体权利和生命,扼杀“自由”——这个现代人类文明最为可贵和关键的因素的强权。在这个强权的阴影下,个体选择将不复存在,一切都为一个统一的共同目标服务。为何要立法禁止虚拟生命?因为这个方案给人类提供了流浪地球以外的另一个选择。这种对人权的粗暴践踏实在令人发指:在现实世界活不成,我还不能选择在虚拟世界延续生命吗?而且个人认为虚拟生命的方案可行性其实远高于流浪地球,执行的难度和成本都要低太多,但这个方案却被当权者蛮横否定,只因他们那种可笑固执的实在主义观念。要知道,“何为现实”本就是一个无法证明的命题,非要不惜代价地坚守眼下千疮百孔的所谓实在,并强迫所有人接受,实在是蛮横而荒谬。坚信实在主义的马主任临死前的遗言“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更像是一个绝妙的反讽:你们抹去了几十亿的“人”,却说自己是为了延续“文明”。。。。 刘慈欣作为理工男的想象力毋庸置疑,但他缺乏对人类文明本质的洞察,他的思维方式深受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局限。这必然导致他永远无法写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的科幻作品(文笔啥的咱就不说了)。他无法意识到,他笔下所谓的“人性的光辉”,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强权崇拜和牺牲奉献的自我迷醉情结。我个人坚信一条准则:当实现一个目标涉及牺牲甚至直接毁灭一部分无辜个体的时候,果断放弃这种方案就对了,不管这个目标看上去有多么的宏大和高尚。 仅凭自己的思想观念就给数以十亿计的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牛人卡尔马克思同志倒是说过一句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话:永远不要用错误的手段,来达成正确的目标。仅以此话献给浪球剧组和原作者刘慈欣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