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到底是理想化了

小时候有一个总欺负我的女孩,这里叫她元。元让我偷家里的钱,不给钱就打,最痛的一次是她拼命捶击我的后背。我对元言听计从,她不喜欢我的小辫,我就在见到她之前,把皮筋抹下来。所以我妈老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放学回家我的头发总是散着,她还以为是我去哪里疯玩。
有一次,元不知道招惹了谁,对方找了很多人过来。那时候我总跟元混在一起,如果她们要打架,是一定饶不了我的。我清楚地记得自己趁乱偷偷挪到了对方身后,佯装和她们是一伙人。我不敢看元,只敢偶尔瞟一眼,带着嘲弄,带着复仇的快意,更带着心虚。
我耳烧脸热,满脑子都是元待我的好——她分我小零食,她带我去家里看动画片,她教我玩许许多多的游戏…但是紧接着,我又被一种更大的恐惧攫取住——如果元之后报复我教训我怎么办?我腿抖个没完,心脏狂跳不止…
我忘记了后面的事情,其实现在想来,都是一年级的小屁孩,能够做出些什么?但是当时那种复杂的感情,现在我知道怎么定义了:是从心底里对自我深深的鄙视。
其实在我们这种小县城,暴力贯穿始终。上了初中,班级里一大半人都是小混混。后来我念高中念大学,以为可以和那个世界割裂开,却发现自己从未逃离。
有时候,暴力也可以是一种庇护。
拉帮结派、冷漠、背叛、恐惧…这些全都是原初的人性。就像一年级的我,也知道要保全自己,或许新生婴儿,也可能有功利之心。
我认为,人类世界的逻辑,就是以暴制暴,只是暴力的形式不同。法律是一种暴力,雇佣关系是一种暴力,情感是一种暴力,甚至公平,也是一种暴力。
归根结底,人对人的压迫最为致命。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