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看《满江红》

这部电影很有意境,尽管叙事如同剧本杀一般,很多时候为了反转而反转,为了营造一种“刚刚都是假的!现在给你一刀”这样的效果(比如最后逼问假宰相《满江红》:如果这是真的宰相呢?他孙均怎么知道是假的呢?显然他也是当成真的宰相了。然而真的宰相却滑走了,成了最后爬出来的“老谋深算”的小丑。这样就使情节反转拉满,戏剧感极强;然而,回过头一想便觉得全部基于歪打正着,推理、布局还有什么深刻价值吗?这就显得荒诞了)。这样确实使整个情节跌宕起伏,但是却更加靠向数个片段的联结,使最后的目的成为得到《满江红》,这就把之前众人的死亡崇高化了,采取了一种机浪漫的叙事。而最终为了贴近历史,并未杀死宰相来报仇,这就令众人的死亡更浪漫、更崇高了,却也使荒诞感更重了。依照孙均前面阴暗的性子,怎么会留下这样的种子呢?难道是杀人成性的家伙回心转意了?还是他已然笃定自己已经胜了一局?看似是的,但是依孙均的性格,真的能扬长而去吗?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总是电影。且不说宋代全军一遍就记住了《满江红》这种细节,整体的效果还是十分出彩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依旧很值得推荐。就短距离看,情节严丝合缝,环环相扣,尽管最后拧成一个奇异的链条,但是两两之间确实让我的观影感受非常棒。而戏中夹杂的喜剧成分也与整体影片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使整部片子不至于严肃无聊,也不至于无厘搞笑,而是十分平衡地融入了亲情、爱情和道义的小我、大我的纠结、痛苦、舍弃、升华与崇高。这就使电影收放自如,十分精准地拿捏住我的心理。最后《满江红》的诵读也显得(略微荒诞之余)不是做作、刻奇,而是厚重、悲怆,带来深刻的历史感,这在这个文化失忆的年代精准地做到了不失太多分寸以传达浓厚的复杂情感、民族气节,无疑是难能可贵的。确然,当时影院不乏感动流泪之人。
最后,影片的细节极其丰富,让人回想时发笑。我记得丁三旺并未说“再”,但这种模糊感也是我将信将疑地为张大的细节点赞,其带出的一连串包袱就更不必说了,自然是十分精彩——而到后面发觉张大与他一伙的时,这个细节就让我不禁暗暗点头了。其次还有三舅挂“精忠报国”之事与后来张大以此为据说服三舅也是使我感叹的一点。还有就是在最后诵读《满江红》时,我震撼之余的荒诞感有四成上下转变成疑惑与可笑:你一个宰相你读得这么起劲干啥?而当假宰相进屋说到:“还算满意吗?还要我再读一遍吗?我自己是挺满意的。(这也是包袱满满,使人捧腹)”旋即自杀之时,这短短的时刻带来的震撼再次加深。于是当我意识到这是假的宰相时,随着真的宰相缓步而出,这假的宰相的癫狂与歇斯底里便通通由可笑转变成了真正的荒诞了——不过这里的荒诞就并非贬义了,而是一种更加厚重的感觉,更加无力的感觉。这是极好的细节。
总而言之,是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