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中的硬伤

悬疑剧,重要的是设置悬疑,让观众难以猜到剧情的走向,一步步吊着他们的胃口悬着他们的心,让他们一直要看到最后才能够揭开谜底,恍然大悟。这就需要脑洞大开的剧情设定,还有反转再反转,接二连三地反转。但要制造拍案惊奇的观影效果,最难的莫过于所有的设定和反转都“合乎逻辑”。这部电影也算很用心了,补苴罅隙,弥缝漏洞,为逻辑的破绽在前前后后打上各色补丁。但纵是如此,讲不太顺的地方依然不少。
一、人物智商设定的矛盾
秦桧府里总管何立大人,性格阴狠狡诈,说话阴阳怪气,手段凶狠毒辣,心机细密深潜,喜怒不形于色,完全符合爪牙鹰犬的人设。随着剧情发展,他靠着智商、身份和身手节节获胜,牢牢掌控了局面,却不期然死于瑶琴姑娘手下,死于自己的弹簧刀下,实在是阴沟里翻了船。
当瑶琴提出要亲手杀死贪生怕死的叛徒张大时,何立居然信了!当三个人在审讯室里,瑶琴拿着何立的诡刃在张大脖子上比划时,何立居然信了!还很不小心地把脖子伸了过去探个究竟。观众们都知道瑶琴怎么可能对张大下手呢,她一定会制造机会让何立靠近她。可狡猾的何立大人太好骗了,他居然像三岁小孩一样信以为真。他知道瑶琴是张大的软肋,对他们的关系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应该不信瑶琴会杀张大才是。那么他是过于相信自己的诡刃了,以至于忘记了瑶琴是个很聪明很会演戏的女人。
这样的圈套我们观众都不会被骗过,高明的何立大人却识不破,还往里钻。这么不聪明,不谨慎,不细密的人怎么可以做丞相的总管呢?一个智商碾压常人的角色突然智商不在线了,这个很不逻辑。可何立不死,剧情就无法突破,无法结束,他只能领盒饭了。
二、剧情设定的矛盾
电影以金国使臣遭暗杀开局,我们知道张大他们要寻找金使带给秦桧的密信,然后又知道了密信不过是诱饵,张大他们要杀丞相秦桧,最后我们知道他们也不是要杀秦桧,他们设计要让孙均提升为亲兵营统领,这样他就有机会与秦桧独处,劫持他,让他在大军面前背诵岳飞遗言《满江红》。
这个设定从开片不久,故意暴露更夫丁三旺,让他栽赃陷害当时的正统领王彪,以便除掉他,好让孙均上位,这要后来追溯才弄得明白,当时是蒙在鼓里的。然而这样关联着国运和政治的大事,当行动已经展开时,却连孙均的策反工作都还没有做过。要完成的任务是这样的惊天动地,但完成任务所倚托的人却首鼠两端,不但不是一个阵营里的,甚至还是敌方阵营里的,这实在让人匪夷所思,难以置信。这个大的情节框架不合乎常情常理,是剧情设定上的一大破绽。
为了填上这个大窟窿,剧情将孙均和张大设定为舅甥关系,张大从小就了解孙均内心的真实想法——不甘心做走狗。随着事情发展,孙均一定会转到自己这边来,张大这样想着,也就这样开始行动了。我只能这样说服自己,但这个太弱了,觉得张大有点脑残。
三、人物立场设定的矛盾
看到孙均紧急关头挺身为秦桧挡刀,获得秦桧信任,被任命为大军统领,观众锁定了孙均卖亲求荣的“走狗”人设。剧情继续往前走,他突然变成了精忠报国的义士,手刃秦桧侍女,并且劫持秦桧迫其在大军而前背诵岳飞的《满江红》。这样的反转是不是太随意了,角色成了导演和编剧手中的玩偶,要怎样耍就怎样耍。虽然前面也有铺垫,以表现孙均的两面性和矛盾性,但很不够。最后孙均在可以杀了秦桧的情况下,却把他放生了。为什么?因为历史上的秦桧不是这样死的呀。但把他放生了,于情于理都是讲不通的。前面也有铺垫,说“秦桧的命一文不值”,但这种大话太稀松了。问天下人,可有能手刃秦桧时,却还放他一条生路的吗?剧情的逻辑要合乎自然,不要在不自然之处试图用歪理来说服观众相信你的胡编。
四、剧情和表演的矛盾
当孙均刨去张大后背“精忠报国”四个字时,张大的表情是不是和这样的酷刑相匹配?我觉得他表现出来的惨痛完全不够。以何立大人这样的身份来辨色听声,难道会察觉不到其中有诈吗?后来我们知道孙均其实没刨,只是割了几道。但张大为了不让别人识破,不是应该表现得像受酷刑一样吗?所以我觉得沈腾演得不到位。
悬疑、喜剧、古装是这部电影三个醒目的标签。悬疑促人分析前因后果,思考其内在逻辑,以情理来推测剧情走向。悬疑这种电影类型与喜剧搞笑不搭。用沈腾和岳云鹏这样的喜剧演员,刻意制造贺岁片的喜剧效果,但又无法真正把悬疑与喜剧的元素如水乳般融合在一起,结果说不出串成了什么味儿,就是一部死了很多人的忠义闹剧。
电影中出现秦桧自杀的镜头,我就很震惊了。这何止戏说胡闹,完全是瞎编乱造、无视史实呀。还没等我从震惊中走出来,又出现了一个秦桧。刚才死的那个是替身,现在出场的才是真身。又反转了!为了制造噱头,这样故弄玄虚,装神弄鬼是不是太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