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架构不足以支撑这样碎片化的刻意叙事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很喜欢程耳的电影,一个人买了张午夜票看完了《无名》。意外发现这电影还挺适合没几个人的小剧场,算是撞大运了。
电影的美术风格、人物面部镜头描写、背景美感刻画都在平均水准之上。梁朝伟的演技毋庸置疑,王一博除了流泪戏显得太单薄,微表情差了点,其他部分演技还是凑合可以撑起角色的,特别是卡车微笑亦正亦邪,值得一个热搜。
电影有大量的对话和行动留白,而且巧妙的是,影片中特工人物名字只有姓,甚至日本将军的名字从始至终未出现,不难想象是导演刻意为之以映射《无名》主题。
但问题是叙事过于刻意尝试复刻《低俗小说》、《记忆碎片》类型的碎片拼接式叙事方法,但实际故事无论是从世界观,还是人物身份最终反转上,都没有达到可以支撑起这样叙述风格的能力。而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为了这样的一个转折结果,一切留白都显得太过刻意了。
举个例子,在梁朝伟和王一博打戏之后,并没有交代与周迅的直接对峙画面,直接跳转到与将军的对话。这时有心的观众基本可以猜到这段背景留白会带来的王一博饰演角色模糊身份的机会,因此,最后看到王一博亮出实际身份时,转折所带来的观影体验是打折扣的,因为都在观众的假设范围内。因为这样,之前那些过分稀碎片段、无声的波涛汹涌和人物表情特写,再咀嚼起来就显得有些索然。
包括在王一博与战前订婚女友的对话,与搭档的对话,都显得刻意,仿佛就是陈耳为了塑造王一博的最终结局反转刻意塞进去的冲突。结果期待期待期待到最后,就告诉我说他是中共,影片就结束了。咱就是说不是很能接受。
想了半天是因为啥,可能是因为作为观众口味被养叼了,没一个大底兜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