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只是 不是一部爆米花电影 而已

大年初一去看的无名(以下涉及非常非常非常非常轻微的剧透)
选取抗战时期多方势力刀剑相向、暗流汹涌、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故事背景和题材
所以单纯从时代背景和故事选材来讲,应该说没什么观影门槛,这段历史对于国人几乎耳熟能详,即使不知道每个细节,也有个大概的印象
历史时间线:日本侵华→空袭广州→上海沦陷→广州沦陷→汪伪政府成立→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控制上海租界→汪精卫病死→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四方势力周旋:侵华日本人、日本人在中国扶持的傀儡政权-汪伪政府(1940.3.30-1945.8.16,由投靠日本的国民党党员建立,实际受到日本特高科指挥)、国民党(日方扶持汪伪政府期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重庆,核心策略片面抗日+反共)、共产党
就是由于背景和故事都已经如此被大众所熟悉,所以平铺直叙很难讲出什么新意,要么有更刁钻的叙事视角,要么用更牛逼的拍摄手法,都很考验编剧和导演的功力
—— 一如电影《1917》,不讲宏大的爱国主义而是讲小人物的个体性+一镜到底拍摄手法,跟随两位士兵走一遍穿越地狱的“光荣之路”
回到《无名》,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微观叙事
叙事手法带有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倒序插叙闪回,营造谍战片的神秘感和紧凑感
伏笔、铺垫、照应,环环相扣,认真看的话会有解谜般的酣畅淋漓,这正是我想二刷的原因,太多细节想再深挖、太多表达想要体悟;可这却也正是电影被诟病的一大原因——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如果你只是在过年想放松一下,去看一部流畅的商业片,《无名》确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过去、现在、未来反复跳切,这构成了所谓的普通人以消遣为目的看电影的观影门槛
从我的视角看,所有的切碎的时间线重新拼凑,都有其用意,基本也是完整的叙事;有些支线看似多余,但也对主线剧情贡献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部电影另外的争议来自演员王一博,被攻击长相、被攻击演技、被攻击用资本的力量裹挟观众
他是不够好,叶秘这个角色是深刻的:对敌人、对爱人、对兄弟、对战友、对信仰、对自己,是“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有些情绪他处理的不够好不够细腻,似有几分突兀;叠加王一博面部轮廓线条偏柔和,在电影镜头里会有些吃亏,可能在演技尚为稚嫩的时期扛不住细节面部大特写,比之梁先生似乎每条皱眉都在演戏是有些逊色
所以我讨厌粉丝尬吹演技,把王一博的表演吹的神乎其神,仿佛青年一代演员他独占鳌头,他确实还没那么好
但是王一博真的不拉胯,吐烟圈处的活泼灵动,跟梁先生的打戏酣畅淋漓,卡车挑衅既像《新警察故事》的阿祖、似乎也有几分《小丑》的意味,剧终与梁先生重逢时的落泪也颇为动人,作为爱豆转型的青年演员演技可圈可点,不拉胯不跳戏,导演会调教王一博也够努力,好的导演能让一位艺人脱胎换骨
所以我也讨厌尬黑,讨厌不假思索的全盘否定,讨厌用拙劣的手段掩盖一个青年演员的真诚和坚定
再有,导演的镜头语言很好很漂亮,画面干净协调、端庄肃穆、富有形式感
他对影片视听美学的要求非常苛刻,“他钟爱对称的镜头画面,对细节有偏执,无法忍受墙面出现大量白点,床单没有铺平,如果可以的话,甚至想掌控雨滴的方向”
无论是铺垫意义的空镜、上帝视角的俯拍,跟随人物运动的跟拍,静静观察的平稳镜头,以及那些恰到好处的灯光调度、构图、景深画面等等,都在隐晦表达时局动荡、环境变化和人物命运
所以《无名》绝对不是一个烂片,它只是不是一部爆米花电影而已
它不应该沦为粉黑大战的战场,它值得更客观的评价
这是一部作者电影,而审美应该是多元化的
很喜欢几段台词,如果你去看,代入剧情后也许会与我有同感
“我是一个软弱的人,适应不了时代的巨变”
“我接受所有淘汰的演化,尊重一切胜利者,以此预判自己的路径”
“我没有被团结的价值,只有一条道走到黑,或许能杀出一条血路”
“你等一下,请你等一下,让我想一想
你不能脱下这身军装
你应该一直穿着它
你穿着它,我才能从人群中分辨出你
我不同意,你脱下这身军装,去做一个普通的农夫”
——无数人命运与情感交织下的选择,是无名不无声的振聋发聩,始终相信:隧道尽头终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