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眼月牙泉就回头——《深海》影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应该是第一次给电影写影评,希望能让更多人能够走进影院看《深海》,不希望它在春节档的大团圆背景下被埋没。
去看的动机源自这样一句话——“没有人扛得过《深海》的最后30分钟。”
最近几年不得不承认国漫的发展确实风生水起,但是给我的印象其实趋近于五六七十年代类似大跃进这样的感觉——蓬勃地、同时有些偏颇地发展着。
从《大鱼海棠》,到《哪吒》,再到《姜子牙》,我都看了但也就限于这些,确实美,确实很有突破,可是作为一个比起视觉更在意剧情的观影者,我更期待的是我能不能从这些电影里收获到新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英雄主义、奉献主义,也不是主角各种光环各种优点然后促成他们完成壮举,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些故事和悬在空中的楼阁有什么区别呢?美则美矣,却和我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止步于《姜子牙》,乃至后来《杨戬》上映的时候我早已没有去看的热情了。
直到《深海》上映。
不同于之前的国漫电影的宣发只提及视效和动画的厉害和所谓“比肩迪士尼or好莱坞”,这次宣发包括路人点映感受都浓墨重彩地谈及剧情的精彩和意义的深刻,于是我动心了。
首先肯定的是它的动画,非常不让人失望,非常惊艳,非常非常美。我观看的是IMAX3D场,基于细致而富有新意的粒子水墨风特效,每一帧画面都美的没有瑕疵,真的做到了每一帧都是壁纸的程度。让我最惊叹的是色彩用得非常大胆,非常鲜明以至于有些惊心动魄,与其说团队在建设一个精致的梦境,我更愿意认为他们在跳出传统的色彩运用和画面构建,在向新的动画世界的构建迈出漂亮的一大步,迈出不偏不倚、方向正确的一大步。
戴上3D眼睛,海底世界完完全全在眼前流动起来,动画的连贯性就好像是飘在眼前的一段连绵不绝的绸缎,伸手一抓就会有细腻的海水流淌在指尖,关于动画真是夸得词穷,整部电影美得有一种能让人生理性流泪的能力。
现在想讲讲为什么“没有人能扛过《深海》的最后30分钟”,也就是电影的剧情设计。
这句话同时也决定了它是一部前劲不太足但后劲十足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叙事方式,一开始就交代了五个W,《深海》因其前半部分光怪陆离并且有些混乱而割裂的剧情使得一部分观众感觉有些坐牢,如果一开始只认为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小女孩误入深海世界展开一次奇幻冒险最后回到现实世界的故事,那它就从动画、人物乃至音乐都显得过于浮夸。
于是观众越看越觉得——这像是一场梦,一个幻想,一个披着童话外套但有着哀伤内核的牢笼。
随着电影的推进,从小女孩入海、被排斥、被嫌弃、被拯救然后被接纳,再到跟随船队克服重重困难,电影逐渐开始“图穷匕见”——这是一个抑郁症患者濒死时的梦境。
所以电影讲述的是因原生家庭不幸福而坠海的小女孩,被仅有一面之缘的画册商人舍命相救,在濒死之际做的一个梦,一场关于爱与被爱、救赎与被救赎、生命与死亡的梦。
电影的动人之处有很多。首先是主角,无论是小女孩参宿还是船长or画册商人南河,他们都不像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浓重的电影的主人公那样长得好看、强大、无所畏惧,参宿和南河就是淹没于人海的不起眼的你我,长相普通、性格有不好的地方、胆小,这在极大程度上拉近了观影距离,使得这部电影更像是观众照镜子,看看自己的从前。
其次是文本安排。这部电影并没有出现什么鸡汤什么价值观宏大的语录,它更多的话就是和普通人的对话,就是平平无奇不加修饰说出口的语言,面对困难它没有说什么我们一定可以克服balabala,它只说“我不怕你们”;面对抑郁症它没有像百度百科一样冰冷地科普,它只说“这不是你的问题”;面对生活的祝愿它没有什么宏大的命题,它只说“希望你今后的每一次笑都是真心的”,电影结尾写“献给走过长夜的你们”,它做到了,它没有高高在上讲述抑郁症没有发表任何同情or怜悯的看法,它尽职尽责地做到了“救赎”,做到了将这部观影者能够感同身受能够看进心里的电影献给我们。
最后是电影的解读,关于参宿和南河的解读,“参宿三”和“南河四”与“天狼星”一起参与组成冬季大三角,但因为天狼星过于明亮我们往往忽略了另外两个星星,从天文上,参宿和南河也被赋予了意义——闪烁着莹莹微光的普通人,所以能做的除了照亮自己,就是照亮最近的别人。南河到底对应现实里怎样的形象?
我认为南河是每一个走过长夜的参宿,是一个心里有伤但是也有了勇气走下去的曾经的自己,是一个偶尔抗争但是已经愿意和生活、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的普通人,是你我的过去、曾经或者未来的模样。
我很喜欢《深海》,我喜欢粒子水墨风特效,喜欢每一段和剧情高度匹配的音乐,喜欢平平凡凡的女主角参宿,喜欢船长南河,喜欢他们在泥泞里仍旧迈步向前的勇气,喜欢他们于淤泥深处看见星星的炽热的光,喜欢深海号,喜欢它劈波斩浪的冲劲,喜欢这部电影摆脱了传统说教的冗长和无味但是仍能告诉我爱与被爱的意义。
我更喜欢被《深海》打动的自己。
这篇影评献给自己,献给《深海》及其主创团队,也献给每一个走过长夜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