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前人的致敬与颠覆

实事求是的讲,流浪地球2并不是一部适合在贺岁档上映的电影,制作组在尝试一种很古典很深邃的东西,它既不是一种合家欢大团圆式的演绎,也绝不是一种太空战狼式的爽文,尽管它在表层上同上一部一样依然是一部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电影,但显然主创人员的野心并不仅限于此。从一开始它就竭力避免了一切简单而易懂的拍摄模式,转而挑战复杂的多线叙事,软硬科幻兼用,明线暗线并行,刻画集体群像乃至于刻画集体意识这种庞杂而深刻的描述手段,而不可思议的是这种相比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前作而言,这种步子极大的突破居然被他们做到了,我不得不赞叹整个剧组的工作人员对科幻类题材的热爱与执着,他们不但挖掘到了刘慈欣作品思想里的精髓内核,并且由此上溯,一直挖掘到刘慈欣最欣赏的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的头上。这四年,我确实看到了何谓在创作质量上实现质变级别的飞跃。 刘慈欣的作品往往给人以一种几乎没有心的无情之感受,毁灭与创造都是弹指一瞬的事。这种无情作用到其作品上,就是一种“消灭你,与你何干”的杀戮,以致于很多人认为他是冰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然而,无情中蕴藏的有情以及这互为表里二者的转化在实现上所要付出的代价方才是刘慈欣对文明更深刻的理解之处。虽然流浪地球除了世界观以外基本没有几处是按照原著小说来拍的,但令人震惊的是,电影第二部里几乎把刘慈欣各种科幻作品的元素以极其有深度的方式给填充到了这一世界观里。人类的不信任与互相背叛,政党,派别之间彼此攻击,乃至在末世里兵戎相见,很显然,这个文明毫不团结,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生存处境都是千差万别。电影的一开头主要展开的是这个矛盾,如果按照一般思维,对这个矛盾的处理无外乎要么是:一 ,超级英雄(或者是神,高级文明,或者某些高级灵体)救世,拯救人类于水火,二,一种和稀泥式的和解,某个最最伟大的文明国家统一了矛盾,人类死里逃生,又是一个大团圆(如果流浪地球2只看主线也确实是这种感觉,但事实绝非如此),三,人类灭亡,世界毁灭。不管是高阶介入,强行和解,还是彻底玩完,多少都是一种偏重唯心的思想,而流浪地球2高就高在,这三种可能他都触及了,但最终的解决是用了一种最最有否定色彩也最最唯物的方式“要想拯救这个文明,必须先毁灭这个文明”。而它的底层逻辑则是两个条件,一,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二,人类在最危机情况下集体意志高度团结,联合统一的可能性。 电影里的MOSS,完全颠覆了人们对第一代里MOSS只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的印象。他不但显然具备了自我意识,而且是以一个高度发达智慧的近“神”级形态出现的。它策划了人类几十年来所有的灾难。这便是前文我所说的矛盾处理的第一种方式。而MOSS的标志,一个泛着幽暗红色的光点,这个意象被反复使用,监控,照相机,手机,这个光点几乎无处不在。这种串联和反复强调,既是在致敬库布里克的电影<<太空漫游2001>>(电影中的计算机哈尔是科幻史上最著名的反水的人工智能,这一闪着红光的智能计算机的意象在诸多电影里均被采用),也是在暗示这种超级生命的存在方式:在地球上近乎无处不在,察觉着人类的所有行为,从航天员,科学家,平民,政治家,它都在观测。(真的很难不让人不想到战锤40K里的帝皇),同时,和人类的信息技术高度相关,按照剧情设定,那时的人类已经可以研发出超级量子计算机,那么MOSS极有可能是人类在庞大的运算过程中在数据流中迭代进化出的一种超级生命,也极有可能是一种以量子信息形态存在的神级文明,它依诞生并附于人类的信息网络。而MOSS不管是想要拯救人类还是有什么更深的阴谋(或许想揭开这个谜底只能等下一部了,这条智能生命与人类之间的矛盾也是全片最细思极恐的地方),它通过计算得出了一个结论:拯救人类必须要先毁灭人类。它要制造更强大的灾难逼迫人类团结起来自救。 而对于人类提出的“流浪地球计划”和“数字生命计划”,背后的哲学矛盾其实我们在课本上都学过,就是物质与意识的问题。数字生命的可行,就意味这数字可以产生意识,也就意味着抽象的数据事物也可以作为意识的载体,但人也有可能因此而成为不具体的人,那时候的文明究竟还算不算人类文明,是一个深刻的问题。刘慈欣本人对于“元宇宙”之类的事物并不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如果人类把太多的心思放在数据的元宇宙上,就不会再关注星辰大海,人类也就绝无发展为星际文明的可能。而电影的观点很好的继承了这一想法,人类文明延续的的唯一解和必然解就是以肉体存在这种最具体的方式存在下去。“没有人的文明,还算文明吗?”虽然电影里刘德华扮演的科学家图恒宇由于过度思念女儿,通过研究成功让女儿的数字意识复活,也即电影做出了“意识可以在更为抽象的事物上存在”的猜测,但这种做法并不为联合政府所接受,法律命令禁止了这一行为,MOSS也并不支持人类选择这一方案。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数字化的生命虽然不能为现阶段的人类群体也接受,但是它的存在也在人类的拯救活动中发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图恒宇上传的女儿丫丫的意识,极有可能对MOSS做出最终的“毁灭-拯救”推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意识上传后的一分钟,月球发动机就开始过载,MOSS做出让月球撞向地球倒逼人类引爆核弹的决定,显然是因为它对“丫丫”这一被提炼出来的人类意识做了分析,从而迭代出人类救赎方案的终极版本。而图恒宇也在修复北京根服务器的最后关头接入了数字世界实现了在数字世界里进行秘钥修复。(完全是一种黑客帝国级别的脑洞)这说明的问题,或许是意识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人类不可完全放弃具体的现实而追求数字永生,但也必然要认识意识,了解意识,分析意识,数字意识的存在是灾难?是错误?还是一种对常规物质形态的否定?和人类实现文明跃迁的必然手段?在电影彩蛋里MOSS把图恒宇描述为一种变量,这或许意味着他所代表的数字派既是一种对流浪地球计划的否定,这种否定最终反而促成了对流浪地球的肯定。这种变量的存在,人类社会究竟知道与否,知道多少,比如电影里李雪健扮演的周喆就说过“有人在指引我们”,而且他的精神状态从电影一开始就仿佛受到了某种指引一样,几乎像打上思想钢印一样坚定不移的相信“流浪地球”计划的可行性。这里面电影依然做了大量留白(近三个小时的时长依然保留如此巨大的未知信息量,实在令人赞叹),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在发挥主导作用。最后诱发月核聚变反应的的核弹是无数航天员用肉身引爆的。就像最后刘培强与MOSS的问答,则证实了这一推论,“人类能成功吗?”“这取决于人类自身”。 电影中同样出现了太空漫游2001中的9:4:1黑色石碑这一经典意象。一块在地上,联合政府门前,一块在月球上,这几乎同太空漫游如出一辙。但与其不同的点是,这块石碑是一块功勋碑,并且上面刻上的是“人类必将胜利”。这同太空漫游里的“神级文明带领人类跃迁”几乎是走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调。而太空漫游背后的哲学底蕴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尼采,其中最著名的BGM名字就缘于尼采的巨著《查斯图特拉斯如是说》。尼采强调超人哲学,太空漫游也着眼于人的孤独和渺小,人的进步和跃迁。但流浪地球相比于前作,反而把人的现实意义,人的联合,人的团结放在首位。同为9:4:1的石碑,一个由神级文明创造,一个由人类自己树立,同样的,太空漫游里的猿猴扔起骨头后瞬间跃迁为太空飞船,而流浪地球里一万五千年的人类的祖先股骨断裂却要靠自己愈合并坚强的走到今天。太空漫游里的主人公飞入石板变成为星童,而流浪地球里数字意识“丫丫”的创生却要靠人类自己上传。MOSS的诞生,或许也是人类在自己的发明创造中进行无穷无尽此运算的结果。不难看出,后者与前者的哲学内核已然不同。就如马克思哲学诞生于黑格尔哲学,但最终否定了黑格尔哲学一样。流浪地球就是用一种我们许多人都以为最稀松平常甚至最不以为然的唯物哲学,带给了我们一种颠覆级别的震撼。 现在网上许多“看了三个小时睡了两个小时”,“太空战狼”之类的否定评价黑的实在是太拙劣。如果让我当一个互联网黑子来黑这部电影,我一定会说“流浪地球2公然抄袭太空漫游2001并试图颠覆”。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在内核上达到了让我始料不及的高度,并且在特效制作,群像人物刻画上,都鲜有瑕疵。想当初流浪地球1上映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高三学生,那时对剧组的期待还只是“只要不是烂片就算赢”,如今四年已过,这批电影行业工作者的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没有选择泛商业化的剧情,而是在往一条更深刻更艰辛的道路上走,这种精神,是极其值得肯定的。就像人类那跟断裂而又愈合的股骨一样,分裂,斗争,发展,愈合。这才是真正属于人类进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