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被恶意抹黑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看过对于无名的评价,会觉得是一群不懂的人在装懂,有人说剪辑混乱,我个人认为是没有看进去的人自我安慰的说辞。实际上整部影片有相对清晰的逻辑,也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 内容:以叶先生为中心展开张先生,江小姐,方小姐,何先生的故事,最后再回到叶先生本身。讲述中共在抗战时期的殊死拼搏,可以被视为主旋律电影。 线索:以叶先生的卧底经历为线,多维度展示抗战中不同身份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同时又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贯穿其中。 人物:1.张先生:由黄磊饰演,“我是一个软弱的人,无法适应巨变的时代”这句话反复出现三次,每次都有不同意义,第一次给观众以悬念,为什么是软弱的人,他的身上有什么值得深挖的东西?第二次则是准备逃跑时对陈小姐说,暗示了人物在地下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已经到达极限,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第三次在房间里对何先生说这句话,点明以张先生为代表的人,在时代背景下迫于生计而不得不选择投降。他所代表的是抗战时期,有过贡献但最后选择逃避现实,寻求自我保护的一类人。 2.江小姐:江疏影饰演,被捕后,本应被处死的她,被何先生救下了姓名,采用画外音的形式,展现她将日本留华士兵名单给何先生的情节。她所代表的是,做出过不利的事,但心存良知且心怀情意的一类人。 3.方小姐:张婧仪饰演,她的身份是一名舞女,但也是中共党员“我厌恶你衣冠楚楚的样子”面无表情说出这句话,眼神里满含的是唾弃与憎恨。她说,要杀死每个日本人,也包括汉奸,只要他们还在中国的大地上。方小姐的社会地位可能不是很高,她代表着那个年代满腔赤忱,愿意为国牺牲的普通大众。 4.何先生:梁朝伟饰演,日本人身边的潜伏者。他有自己的使命,为了任务,和妻子五年未见。面对反叛者,他没有丝毫犹豫,是果断的代名词,面对共患难的战友,他选择了制造一出大戏帮助战友更好地取得信任。何先生做着的是潜伏的危险工作,也许内心承受着巨大压力,但他不能表现出来,用适合特定场合的情绪伪装自己。他代表的是愿意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潜伏者。 5.叶先生:王一博饰演。我很想把他评价为最强卧底,当然,这个最强离不开战友的支持。与方小姐有一纸婚约,因为卧底的身份不被方小姐所知道,在误会中,被未婚妻一次又一次憎恶,他没有选择解释,而是选择走自己的道路。叶先生有几次落泪,每次落泪也有不同含义。在和方小姐交谈时,他的眼泪表现的是内心的痛苦与无可奈何。被王传君饰演的角色用枪指着时,他的泪有一种对于国人没有觉醒的愤懑和悲哀。当和平年代到来后,在香港何先生拍他的肩时,有一种完成任务的释怀和对于亡故战友的缅怀。叶先生代表的是在抗战年代,隐藏最深的一批地下工作者,默默承受,哪怕被误会也不为自己辩解。
细节:其实片子里不少地方都是有暗示的,比如说梁朝伟袖子上的一点红色血迹;江疏影留下的名单;王一博与日本人的肢体冲突;王一博和梁朝伟打戏时,用了一个一秒到两秒左右的偷窥视角,通过细节交代两人逢场作戏也打得要死要活的原因……细节的处理,乍一看好像没什么意思,结果呈现出来时,豁然开朗,原来那处特写是这个用处。 还有一个蛮有意思的地方,插叙日本兵在中国土地上的生活,烟囱上写着“蒋委员长万岁”几个大字,前方的道路上是日本兵骑着自行车,还在唠嗑,背景音乐轻快活泼。或许是有点反讽国民党当时躺平式抗战(?) 光线:整体色调偏暗,也许是为了响应影片呈现出的时代背景。 当王一博来到香港,有一个画面采用对角线式构图,他走上台阶,前方暖光打在他的脸上,一片光明且温暖,是片子中少有的暖色调,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明天会更美好吧。 音响:强化脚步声,枪声,和打斗的声音,给观众带来听觉的震撼。 剪辑:乍一看有点乱,其实每个故事都是用插叙的手法讲述,可以视为交叉蒙太奇吧。先将故事结果的一部分放在前面,中间插入对事件过程的叙述,再推到真正的结尾。是有点意思的,这种手法感觉也比较少见,更能够吸引眼球。不过,插叙过多,显得有些琐碎了,在看的时候就听到后排有观众说剪辑太乱了,都不知道在讲什么之类的话。 总之,就如片名所言,整个片子从来都没有想要仅仅表达一个人的形象,而是展示出在抗战大环境下他们所代表的每一类人,对待战争的做法和可能出现的结果。 无名,不仅仅是片中的人物没有名字,更是向无数无名的战士致敬与缅怀。
最后,很多人说王一博演技拉垮,还有人说程耳没有内涵只是在那装。非也,虽然王一博是流量小生,但不得不说,博子哥在片子里的演技还是可圈可点的,相比之前有所提升。比如说和张婧仪对手戏的时候,他的眼神里有对于现实的无奈;在和梁朝伟的打戏中,能够接住朝伟的戏,整体节奏算是比较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