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

“一个庞大的团队环游世界,去到那些难以置信的地点,拍摄所有这些惊人的内容,就是《信条》”
1.高速路追车戏,部分车子被改装成车顶可以坐人操控车辆,以便车内可以放得下IMAX摄像机来拍摄任何诺兰想要的。
2.诺兰在拍《敦刻尔克》前,和家人旅行时看到了片巨大的海上风力发电站,就记在了小本子上;《敦刻尔克》里为数不多的特效之一就是抹去海上的风车;《信条》里终于拍了海上风车。
3.拍摄一共用了120艘船,其中一半出现在了正片里。
4.工作人员租到了“9号行星”作为赛托的游艇,这船平时可以一次性接待12名客人,在拍摄时,船上有上百人,这些工作人员凌晨3点就要坐小船到游艇上工作一整天。
5.诺兰说在“9号行星”上拍摄最难的是船上一切都很昂贵,工作人员会用海绵包裹起一些木制部分以防拍摄时弄坏。
6.有一场戏是塞托坐直升机到游艇上。剧组找来了一架米8军用直升机,但直升机太大,降落不到甲板上,最后通过测试和排练,直升机可以降到足够低,让人可以上下。诺兰认为这只是片子里很短暂、很漫不经心的一场戏,但这就是这类电影制作的本质。
7.F50帆船,在一艘不想下水,而是想飞的船上架设摄影机根本不可能。最后通过拆掉船帆,拖行前进的方式拍摄了F50离开水面滑翔的镜头;一半F50固定到另一艘大船上拍摄了对话等近景。
8.那架波音747是在维克托维尔的一个专卖旧飞机的机场里买的,纪录片里看飞机撞大楼那场戏都热血沸腾的。
9.服装师杰弗里前期读了3-4遍剧本;主角服装以马球衫为主。
10.旋转门是诺兰老搭档内森想出来的。
11.芭芭拉办公室那满墙巨多的抽屉,大部分竟然是画出来的!!??
12.很多场景用了强制透视,实际要比肉眼看到的小很多。
13.第一场拍摄的是机场仓库的打斗戏,一周拍完,算是小试牛刀;最后一场拍摄的是电影最后的大战,三周拍完,实现了熵减的大规模呈现,算是大师班毕业。
14.配乐一般在整体工作过半,剪辑阶段才会开始,诺兰认为配乐不该是最后附在电影上的东西,应该是电影结构的一部分,所以在筹备阶段就找了路德维格开始工作。
15.有逆转人的戏诺兰都是正反各拍一遍,而且绝不在不同视角下的两个片段中用相同(逆转)的镜头。数字版发行后诺兰说大家可以研究片子里的剪辑,正放或倒放,会看出差异。
16.诺兰说剪辑常被误认为是个技术工作,他认为剪辑工作是要对故事和角色有感觉,思考这些东西应该如何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