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的人 才应当是一段关系的主宰者,而不是身边的流言蜚语

真的很没必要:在学校里、在孩子那么小的时候,就要被迫做出是不是“在一起”这个对一段关系的定性的东西。这其实会给孩子们很大的、但却是没有必要的压力。其实现在我越来越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本来就不是一件非常容易分类的东西。友情和爱情之间的灰色地带是存在的,而且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他们只是其他种类的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关系而已,为什么一定要给一段关系定性呢?但是两年前的我就是不能接受这个想法,非得逼迫自己想清楚,但其实以为自己想清楚了也没用,因为这种东西本就是想不清楚的。
至于有了流言蜚语以后,男1一直在实施着远离男2的计划,就,我可以懂得他的心理,但是并不能理解。他们毕竟已经拥有那么好的友情基础,这本身就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为什么还要在乎其他人怎么想这段关系。。?但他们确实年纪太小,不知道怎么处理,也不说,也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们就,多少有点棘手。之后男2死了,那要我也要说肯定和男1莫名其妙(我觉得可以算是莫名其妙,因为他没有好好和男2讨论并一起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或者选择)对他的冷暴力脱不了干系。我觉得2就是被1逼死的。后来1也在2妈妈那里承认了这件事情。他承认以后我就对他有点改观了。因为这毕竟说明,一他心里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二他有勇气承担这个巨大的责任,他作为朋友的痛苦和2的家人面对2去世的痛苦,这是一个很重的担子。就其实回味一下,2死了以后1的心理压力是极大的,这可以看出来。因为这方面小演员的演技相当可以,那种自责,需要在疯狂的欢乐中稀释的自责,却在大家都狂欢的时候冷冰冰的又冒出来,侵蚀自己的内心。就很痛苦。最痛苦的永远是留下来的那一方。所以死亡不是勇士的选择,而是不负责任的逃避者的自以为的退路(其实他们也做到了让自己解脱,但他们的亲人朋友呢?他才不管呢他管不着)不能说因为1冷暴力2,所以1就在2死后罪有应得收到自己良心的审判,虽然我觉得从某种角度说,确实很解气。但是,生而为人都不容易,逝者已去,就只能保全还活着的人了,所以后来2的妈妈先让1“下车”,又赶过去拥抱他。我只能这么说/这么解释了。
LGBTQ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也是一个双刃剑。说实话什么事情不是双刃剑呢?一方面可以加快他们在这方面的觉醒,但另一方面可能给他们带来一些原本不会出现的困惑。。。so我还是认为在成年以后再接触这方面的消息,可能是一个相对两全的选择。这是我目前的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