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有哪些精彩的细节?
查看话题 >《天才少女》有哪些精彩的细节?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天才少女这部美国影片获得了豆瓣8.3的评分。这是一个值得无数中国家长深思的故事,这让我想起来初中的时候学的一篇女作家的课文,《吾家有女初长成》里最经典的一句话,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只要生命是健康又向上的,就是美的;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何要像做盆景般来设计你子女的形象呢?

天才少女更是如此一个偏激的案例,女数学家黛安的母亲伊芙琳是一位剑桥大学毕业生,因此她的女儿也十分的聪明,年纪轻轻就研究出了著名的方程理论,但是 因为这份天赋,她从小就被母亲伊芙琳禁锢在家中研究数学,没有娱乐,没有伙伴,没有体育活动,没去过夏令营,没当过女童军……同龄人所有的一切她都得不到。 黛安十七岁时,初恋对象带她去滑雪,母亲伊芙琳为了让两人断绝关系,竟冷酷地报警称对方绑架了黛安。而伊芙琳的解释是,她培养女儿不仅是为了她自己,也不是为了女儿能够飞黄腾达,还有更重要的是女儿这个天赋是十亿人中才能出现一个,她这样教育女儿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为了科学的发展,然而黛安虽然数学领域造诣越高,但是生活技能几乎为零,尤其是因为社会经验为零,被一个渣男怀孕后,更加苦恼,陷入感情的泥淖中难以自拔,而当她回想过去,发现根本原因就在于母亲对自己的机械式教育。因此,当她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这一切时,她也不希望把自己的女儿玛丽交给母亲培养,而是交给了自己的弟弟,玛丽的舅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她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不必追求太高的人生理想,只要平安、幸福就好。
玛丽也是一个天才,年仅7岁就可以解微积分方程,笛卡尔等数学大家的书籍都能看懂并得出自己的见解,剑桥大学教授故意写错题目刁难她,也被她看穿,但是接下来的一幕想必会让去世的母亲很欣慰,因为舅舅告诉她,不要当面拆穿别人的不足和缺点,没有人喜欢出风头的人,这就是一个融入社会的教育方式。本来女孩看穿后知道题目无解就和外婆离开了,但是离开后玛丽才说出来了教授的错误,并且说自己可以解,外婆立刻就带着玛丽去找教授,挽回自己的面子。相比之下,舅舅弗兰克对玛丽的教育方式却高明的多,这就是本篇的核心,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会被社会接纳,并且能够开心幸福地生活下去?玛丽的母亲黛安的自杀已经证明了外婆伊芙琳的错误教育方式。
但是在外婆努力找到了玛丽后,想争夺玛丽的抚养权,经过几次法院开庭,都无法得出结论,但是从佛罗伦萨洲的惯例,外婆应该是女儿的较高顺位的监护人,舅舅其次,而且舅舅从一个波士顿大学副教授离职,成了一个修船的自由职业人,也是希望玛丽不要像妈妈那样过没有幸福的童年生活。如果弗兰克还在著名大学担任教职,即使没有姥姥的强势介入,小玛丽大概率的可能性还是会走向拔苗助长的轨道。这才是弗兰克辞职的真正原因。
因此,玛丽也喜欢舅舅的教育生活方式,舅舅因为要履行姐姐的承诺,已经几年来和外甥女玛丽的相濡以沫,已经成了自己的女儿一样的感情,所以两人都无法分离,直到法院质疑弗兰克能不能给玛丽一个更好的生活基础时,弗兰克想到自己连一架钢琴都给玛丽买不起,就质疑自己的这种爱是不是太自私,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是玛丽真正需要的,是不是应该给玛丽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于是,他找了一个上层社会的人家收养了玛丽,每个人看到如此天才少女都会喜欢,因为收养家庭很喜欢玛丽,但是经过短暂的分别后,玛丽过的并不快乐,收养家庭还把她可爱的猫给卖了。这让他觉得,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人懂得姐姐黛安的心愿,也没人懂得小玛丽的心理需求,于是他还是想把玛丽接回来。
整个影片,就是两种教育生活方式的较量。第一种就是外婆伊芙琳的方式,不需要顾及孩子的感受,只要管好他们的学业,更体现出一种错误的人生价值观——人生最重要的是获得事业成功。对于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必须牢牢抓住他的天赋,不能丝毫的怠慢和浪费,否则就是对整个人类的犯罪。
第二种就是舅舅弗兰克,对于弗兰克来说,他从姐姐黛安的自杀中知道了什么样的生活适合玛丽,不管是不是天才,首先她是一个小孩。巨大的成就也可能带来同等的痛苦,不如压抑他的天赋,让她尽情享受一个普通孩子的快乐。弗兰克出于保护,而对玛丽采用的“压抑天赋”的教育方式,同样是有问题的。在没有任何压力下成长,玛丽的童年会感到开心。 但恐怕玛丽这一生的成就无法达到应有的高度,因为玛丽浪费了很多童年的时光。天才也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刻苦的训练,当今社会几乎所有数学最前端的人士,他们都从小在这天才学校长大。玛丽可能会比普通小孩理解数学更快速,但如果没有名师、伙伴,她永远无法走到世界的前端。 爱因斯坦和量子力学的创造者普朗克就是弗兰克式教育成功的例子,爱因斯坦精通多种乐器和文学,而且还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对科学和艺术同样孜孜以求,这是因为他深深地懂得它们的伦理价值。爱因斯坦认为,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他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它用业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而大艺术家有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胜过科学。
童年的缺失,让孩子没有幸福感,而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全方位掌控,也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自由选择的机会,而难以真正成长,难怪有人会说中国是巨婴国,因为在推崇家长制的中国,大部分中国人心智的成熟远远跟不上生理的成熟。没有一位父母是通过培训才上岗成为父母的,也没有一个孩子是与其他人一样的,教育没有固定的公式可以套用, 通过这样的电影,不仅能让家长们坐下来潜心思考也可以在碰撞中不断地调整自己,以期能够和孩子一起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