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的鼓点

----评电影《爆裂鼓手》的镜头语言 出自美国导演达米恩•查泽雷的《爆裂鼓手》是一部极具好莱坞视听特色的佳作。影片讲述了19岁的鼓手安德鲁,为了获得顶尖乐团的青睐而疯狂练鼓,在超越自我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的故事。该片通过安德鲁与老师弗莱彻两人矛盾的激化,反映了这段畸形关系的发展。表达了导演对不良教育方式的批判与反思。然而,毕竟电影的本体还是视听语言,一部好的电影仅仅拥有深刻的主题是不够的。 镜头语言打造宏大现场 在乐团演出时,导演多次采用长镜头的拍摄方式,全景式的环绕现场,如实完整地再现了乐队的表演。这种通过复杂运动形式的综合拍摄,保持了运动画面的整体性,将团队的过人之处展现的淋漓尽致。既增强了影片的可信度与说服力,也营造了比赛场面紧张的气氛,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观感。 镜头语言反映人物关系 从影片伊始,每当安德鲁与福莱特交谈时,习惯性的采用仰拍的角度对准福莱特,而在拍摄安德鲁时又采用俯拍的角度,反应了两人之间地位的悬殊。两个镜头中间穿插鼓面的镜头,也联系了两人师生的身份。影片中随着两人矛盾的激化两人矛盾的激化,镜头俯仰角度加大,配合夸张的顶光灯,刻意打造弗莱彻“恶者”、“大反派”的形象。这种对人物形象夸大的调度方式,暗含了导演对弗莱彻这一人物形象的批判;而随着安德鲁的鼓声越打越激烈、忘我时,俯仰角度逐渐变小至几乎达到平视,暗示了弗莱彻对安德鲁的逐渐认可。镜头语言结合人物内心推动着叙事的发展,强化了影像的观感,也迎合了观众的心理。 镜头语言切合节奏律动 在安德鲁上台演奏舒缓音乐的失败时,采用蓝色的灯光映射安德鲁内心的难堪与消极,此时平缓的音乐演奏出了悲伤的情调。此时推镜头加以近景特写等景别,放大了安德鲁的悲观情绪,深入其无地自容的窘境。 安德鲁下台调整好心态后,以高难度的《房车》大杀四方,全景、远景甚至是大远景的景别调度,展现了场面的成功与震撼。丝滑的运镜被剪辑巧妙的隐藏在音乐的鼓点中,配合节奏的律动,实现了镜头的转换。电影节奏与情节发展和人物心理的高度契合,形成了独特的视听冲击。 影片中人物心态、情绪的转变不再以传统的对话、台词方面入手,而从丰富的镜头语言中体现。难度的升级,展现了导演深厚的调度功力以及可敬的匠心精神。 安德鲁曲折的成功路和逐渐封闭的内心,反映了社会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这种成功的悲哀真的无法避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