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起初看到16岁的孩子在父亲去世后的麻木,后面我才看到他心底无声无息的崩溃。好像麻木,好像冷漠,好像无感,或许是迷失,迷失依靠,迷失生活,迷失了崩溃和伤心的表达。他16岁,未成年却也在那一刻有了成年人式的静默崩溃,像许多人一样在冰箱撞到头,冰箱门无法关上这类莫名其妙的瞬间,在别人无法理解更无从安慰的瞬间崩塌片刻。像许多人一样有着难以理解的坚持,坚持不想父亲的尸体躺在冷冻箱,坚持留下一艘负担不起的船只,坚持传承一只毫不起眼的玩具箱,坚持十年如一日的喜欢一种食物,坚持一生都以某个称呼称呼某人,坚持每年的特定某一天用来怀念,坚持不删除某一个永远不会有回音的联系方式......
然后在剩下的普通时光里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生活,最后在某一天总结一生的时刻回顾这些时光,发现唯有那些日子值得在走马观花时一驻足,然后怀疑自己一生是否只有那些日子才算活过,那些莫名其妙的坚持才算念想。
片中始终没有出现男主小心翼翼用围巾包起来的那三张照片的正面镜头,但我们都知道,包括男主,他的朋友,以及所有观众那都是谁,就像镜头没有提起一样,那件事情之后,所有人也都不会再明确提起,like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有些伤痛太甚,成了人一生的标签。越不提起,越是明晃晃地刺痛人心。我本以为前妻的道歉会是解开心结的开始,原来不是。伤痛过重时,我们无法真的说服一个人释然向前看,那样更残忍。小镇上接二连三的工作被拒也表明男主也无法背负起这种伤痛。释怀不了也背负不起,只能仓皇逃避,又不是全然的逃避,他还拥有回忆......原来人生有一种痛苦是这样的折磨,你无法承担,无法释怀,也逃避不了,沉甸甸压在心头如影随形凌迟至身死心僵。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