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献礼剧”的生活化——电视剧《底线》中基层法官的人物塑造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提起“献礼剧”,浮现在观众脑海中的往往都是气魄恢弘的叙事史诗。在这类剧中,往往人物的塑造“非黑即白”——善者,即大善焉,鄙者,即大恶焉。这些剧中的主人公往往都是远离群众生活的,总是他们的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但终究只能成为普通人在道德层面上学习的榜样。因此,“正剧”完全等同于“献礼剧”这个伪命题逐步被推崇起来。但近年来随着影视行业的整改与观众审美水准的的提升,许多优秀的“正剧”层出不穷。不论是反映一代人生活印记的《人世间》,还是刑侦题材的《扫黑风暴》,亦或是作为献礼“二十大”、反映中国法治进程的《底线》,都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而这些剧中的主人公的形象也不再是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的“伟人”,更多的则是大众身边的“草根英雄”。“从生活中来,回归群众中去。”才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影视作品赢得好口碑的关键因素。所以,我想谈谈本剧中的男主人公方远的人物塑造。 方远的人物塑造是本剧中的一大亮点。他既不像周亦安一样是“成长型”人设,也不像叶芯一样是“感化型”人设(注:这里解释一下我所指的“成长型”是因为周亦安对于法官工作的坚定是一点点夯实起来的,而叶芯的“过度理想化”也是在法院同事们的感染下一点点瓦解,最后充满烟火气的)。在本剧一开始,他被远房亲戚齐美玉追逐“行贿”的片段就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许从传统的正剧角度出发,多数男主角是与观众有一定距离感的,就像张伟民院长。本剧对于他的形象刻画并不算多,尤其是私生活方面。因此观众只能从为数不多的剧情中推测出这是一位一生都奉献给了法律事业的”好法官“。但宏大且正直的叙事方式与人物塑造已无法再迎合当下观众的胃口了,因此,一个满嘴塑普、性格风趣、有点”妻管严“、喜欢八卦凑热闹但面对原则问题从不心软退缩的基层法官形象就跃然纸上了。靳东老师对于这一形象的塑造也完全颠覆了他先前在其他作品中所塑造的部分”过于理想化“的角色。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集是,赵子琪老师所饰演的李小乐告知方远自己的领导仇主任邀请夫妻二人一同去他家做客,方远嘴上虽然嘟嘟囔囔但实际上还是向妻子妥协。在换衣服的过程中,他直接”当着观众的面“换掉了自己的裤子。这种”接地气“的演绎方法,是演员对于角色信念感的所在。一个真正的基础工作者,在工作中有着处理不完的烦心事,回到家只想倒头就睡,是不可能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顾及自己的形象是否时髦亮眼的。当下许多影视剧在塑造人物角色的时候,往往会无限放大这一角色所处行业的”闪光点“,给观众造成一种”假象“——比如部分医疗剧中,作为医生的主角有着不菲的收入,每个周末都能腾出时间去与自己的恋人约会,在闲暇时间也都进行着高消费的娱乐活动。这很明显是对于这一行业工作者的一种误解。再看看本剧中的基层法官,因为常年操心案情早已满头白发,每日上下班坚持搭乘地铁,也会为了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操心的整夜无法入眠。基层的工作,并非权力的只手遮天。 本剧中还有一个情节让我记忆深刻,就是第31集中”方远被齐美玉刺伤住院“。同本剧中”穆子琪案“”辱母杀人案“一样,“法官被刺”也是一桩真实案件。被害人是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副庭长周春梅同志。犯罪嫌疑人向某为周庭长的同乡,因对周庭长的审判结果不满,心生怨念,从而行凶报复。剧中的这一刀,让无数观众又想起了这个不徇私情、秉公执法的好法官,但更多的却也捅出了一系列社会痛点问题:身居高位,有时难免会被人情往来所牵绊。剧中的齐美玉认为“自己与方远有血缘关系,方远就应当为自己办事”。同意,是对人民赋予自己的职权的亵渎,拒绝,是对于所谓”血缘关系“的漠视。 而在方远病愈后,他说让他感到最痛苦的并非是身体上的疼痛,而是围观群众对于自己的评价。一个始终谨小慎微、清正廉洁的好法官在意识涣散的前一刻却听到不明真相的群众说:这人一定是收了钱没办成事才被报复的吧!”值得庆幸的是,方远活了下来,他还有为自己辩白的机会。但不幸离世的周庭长,却再也没有了能去回击这些谣言的机会。有时舆论的杀伤力比刀子还严重,似乎现在的社会,谁主导了舆论,谁就拥有了胜利。钢琴家辛承轩可以运用舆论优势向敬业的好医生毕良泼脏水,葛晴晴可以运用舆论疯狂造谣穆子琪的未婚夫出轨从而换取公众对自己的同情,真可谓是“人言可畏”。 《底线》不单单是一部普法剧。它更多的是借角色之口直击如今社会上的许多痛点问题,同时深度还原了基础法律工作者真实的工作与生活风貌。这里的每个角色,单拎出来都有着自己的可爱与不足之处。这才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我们自己臆想出的“神”。文艺作品必须扎根于生活、扎根于人民,时刻紧贴人民的需求,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唱响时代的号召,才是求真务实、源远流长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