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万里归途还是萌新王俊凯,瑕不掩瑜,值得期待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们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祖国在支撑,我爱你,中国🇨🇳

总体评价:没有大家夸的那么好但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烂。无功无过的一部片子而已,可能有过一定海外生活背景的观众会更能与影片共情吧,因为确实走出国门才会更能理解和感受到,自己背后的祖国强大,对个人来说是多么大的底气和力量。护照在国内可能只是几张材质比较好的纸,但走出国门,它就是我们的护身符。面对困境时,我们举起的不只是一份身份的证明,更是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还有就是,为“陈江河”和“骆玉珠”的对手戏鼓掌👏🏻,仅此而已。
无论是白婳,还是骆玉珠,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女性的力量。真的要为殷桃的演技竖起大拇指,情绪的拿捏和表达,细腻而柔软。
不知是为了解渴还是为了壮胆一饮而尽的葡萄糖,一直瑟瑟发抖握不住打火机的手,还有点了几次才点燃的香烟,“陈江河”的一个眼神,“骆玉珠”就全明白了。无声胜有声。张译和殷桃的对手戏,给了我太多太多的感动。
张子贤饰演的章宁的片段是短暂却富有层次的,他贯穿着整个故事的发展,短短几十分钟却塑造了一个相对丰满的人物角色,这就是配角的使命与力量。
至于大荧幕萌新王俊凯,我只能说比起《长城》时期的他,成朗给了我太多惊喜。虽然与专业演员张译殷桃张子贤甚至王迅他们有较大的差距,但是角色塑造、台词设计、个人故事逻辑是完整的(后面会细说)。

全片我最喜欢的就是导演对一些细节画面的处理,果然还是细微之处最能拿捏观众,比如坐飞机回国时,靠近窗边位置的宗大伟默默调整了座椅靠背给凑过来看窗外风景的成朗让位,标志着老一辈外交官为新一代接力青年让路,两辈人接续奋斗;
比如边境官哈桑和宗大伟最后同框时,宗大伟伸出友谊之手想要与哈桑握手言和,哈桑停了一下,绕过桌子走到宗大伟身边作出回应并给予拥抱,这一举动不仅标志着两个人之间友谊的建立,更标志着两个民族的友好建交。(宗大伟在三顾茅庐求获通行被拒被辱之后还能笑脸相迎,也证明他作为一名成熟职场人该有的职业素养,知轻重懂进退,以及身为打工人的无奈hhhhhh);
再比如影片最后,在宗大伟除夕夜赶回家的路上,旁白的一条短短不到20秒的口播新闻,概述了在努米亚这十五天,以及观众这俩小时所经历的一切,也暗示了结局走向。我们在国内一方土地上所接收到的每条简单的新闻背后,都是无数人正在努力坚持的人生,有些甚至付出了鲜血与生命。这也正是新闻媒体的职责和力量所在:正面且客观的报道。
导演在开篇就埋下了许许多多的伏笔,其实很多角色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被人群冲散的章宁,始终举着摄像机记录的成朗以及一开始就拿着扩音器鼓舞人心的宗大伟,一切都是早有安排,这正是导演的艺术。包括彩蛋中出现的吴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同感,反正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他和成朗之间的对话正是我跟父母臭显摆时候的样子。



此外还有对职场萌新成朗(也是荧幕萌新王俊凯)角色的质疑。我只想说比起揪着一开始的“冲动、直言、一根筋”不放,不如放开眼界从影片全片来看这个角色的成长与蜕变。成朗最初的定位就是年轻、有冲劲、无所畏惧,从他一开始伸手去摸小孩的头,到把摄像机伸出窗外拍摄再到被抓后的种种反应,以及会上踊跃报名无人愿意去的前线战区当“志愿者”,正是当代年轻人敢拼敢冲的形象代表(也为最后在摄像机没电的情况下敢举起摄像机吓唬穆塔夫埋下伏笔)。可能现在tz内大多数人都是冲着铁饭碗去的,一个“稳”字贯穿一生,但不能否认也有理想中二青年的存在,他们为了拯救世界拯救人类而存在。成朗就是这样的存在。不应该急于否定超出认知范围的内容,尝试了解一下认知范围以外的东西,是不是对我们观众来说会更有帮助呢?
导演也为成朗的莽撞青涩做出了解释:从小在父亲对于母亲逝去的善意谎言背景下成长,憎恨透了“谎言”。但是在和宗大伟一起经历了矛盾冲突和解之后,角色成长了,从无法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到最后握手言和,一切都变得自然且合理。所以不必一直揪着职场萌新的莽撞冲动不放,因为这正是青春的代名词。谁说tz内就一定要墨守成规?更何况是一直在前线的外交部成员了。一贯如此便是对的吗?刻板印象该被打破了。创新虽然难,但却有必要,因为时代一直在进步,原地踏步本身也是一种退步啊。
当然,影片的服化道是走心的,但还是缺少了一些Continuity;小女孩的天真可爱我们看到了,但战乱背景下被领养的孩子还能眼神如此坚定勇敢吗;在衣食都成问题的战乱地区,几乎人人都有手机且还有电确实有些不可思议+理想主义,毕竟就连主角还要依赖“大哥大”与家人取得联系的情况背景下,确实牛掰。
总之,主旋律还是外交官撤侨题材的商业类型制片思路,有趣。瑕不掩瑜,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