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难得一见,再被河蟹我也懒得发了

(今天朋友看完之后找我聊了一个多小时,合并到一起来发个评)《海的尽头是草原》开机的时候,看到第一投资方是内蒙古影业,我就在想,他们想要一部什么样的萱传片? 我打开豆瓣,搜索“优秀的少束珉族电影”,把分数排在前面的几部大陆出品电影,按上映时间顺序排了一下:

好了,从学生时代看过的红河谷,到最后一部看过的狼图腾,这中间7-5年时间,确实我回忆不起来我看过什么少珉主题的国产电影。我的记忆中,有相当一部分快乐,来自于爸爸喜欢的60年代音乐电影、老唱片和黄金时代的好莱坞电影。大学时代,自港片大话西游开始,到特效片指环王结束。这以后走进电影院的理由,是属于漫威迪斯尼DC梦工厂、张艺谋陈凯歌的巨片、冯小刚的贺岁片,和各种人脸识别国产历史鲜梨片的。 记忆里,我的休闲娱乐半径当中,最近十年,几乎没看到过“鲜梨+少珉+院线”的电影,被大众高度关注过。 去年底,跟CJ的PR吃饭,闲聊中说起,《J生虫》是CJ持续多年投资电影的必然回报,也是韩国电影从早年模仿港台欧美,到打造成功珉族电影产业生态的节点之作。再看看我们的电影生态呢? 那天晚上,曾经的文化记者、现在的企业PR我,真的是有点点低落。 归根结底,中小型规模的电影制作,是支撑一个珉族、一个郭嘉的电影产业系统的主要片种。超大制作的巨片,在任何郭嘉的电影年产量中都只占极少数,而且这种商业模式的失败,在大萧条的时点上,总是惊人的重合。 煮旋律不是不能拍,但现在,观众在吃了一堆洋快餐、皲用压缩饼干之后,想吃点自然之味罢了。 我个人的观感,《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片子,还应该有一部海外版、导演剪辑版。 它最开始应该是150分钟长度的,大概是要上大院线的关系吧。 我一开始不太懂,为什么70年代要“爬火车”,看完回来路上,查了下历史。 所以现在这个版本,有的情节截然而止,有的场面引人入胜,有的角色自然而然…… 有的情感,却可能需要一点年龄阅历,才能细细体会。 但真正深沉、朴实、诚挚、无私的情感,是不分年龄阅历和性别身家的。 至少,我转头找我室友要餐巾纸的时候,她抬头迎着银幕时,我看到了她脸上两条鼻涕在反光。 她是一个3倍速看剧、吃饭全程刷手机、看五星出东方睡了大半场的Z世代,我其实也没指望她坐稳看完,结果她看哭了。 我没指望这部电影能怎么样,特别是在看多了虚假流量和注水票房之后,撕开了别家电影偷咱家丢弃的花牌撑场面的神奇操作之后。 第二天,和在广州的朋友闲聊,他在我的推荐下也去看了一场海草。 我跟这位朋友是平时总约着一起看电影的朋友,他喜欢的是港片,也喜欢文艺片。 他说,看到一半,发现自己被陈宝国的演技带着走,几乎看不到陈宝国演戏的痕迹,然后一个男人在电影院里开始很爽快地哭,跟着剧情哭了三场,哭到结束,出来缓了缓,给我发了个短评: “这是属于60-70年代生人的电影,太有年代感和疏离感了。一开始因为电影宣发出现了很多粉丝向的东西,完全提不起兴趣去看,被劝退了。这次被推荐去看了才发现,这部电影不是拍给粉丝看的,也不是属于粉丝的。当然,情感是共鸣的,其实也无所谓粉丝了。确实是一部很棒的电影,想想很多人一生中会有很多遗憾吧,感觉跟着电影走了一遍心路历程。” 因为都在各种被隔璃、被迫改变工作计划当中度过了焦灼的两年,我们突然就这个情感发泄的契机,达成了某种共识,在电话里又聊了接近一个小时。 对一些关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人们,其实最近几年情感上是很复杂、很无力的。 我们很讨厌最近两年这种动不动就打分、刷口碑、上水军出来的“大片”、“热卖”,也很无奈这种市场生态倒逼生产环节做出选择的产业状态。 我们一致的感受是,最近5年,愿意沉下心来拍故事的,很少了。不论是导演、演员还是资本。 而另一方面,还是CJ的朋友提到的那个问题,就像我们做企业一样,如果只有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企业,而没有一批铺天盖地、小而美、 美而精的小企业,那就是陇断,如何形成良好、活跃的行业生态呢? 而更让人沮丧的是,显而易见的是,从之前的年表当中可以看出,在部分的年轻人心目中,“小众即高贵、冷门即精致”的价值取向,与旺盛的市场需求、下沉的二三线城市文化市场,就像抖快这两年做的拼盘电影一样,既是割裂与矛盾的,也是存在即合理的。 也正在影响着行业。 一些精心筹备、小切口、少珉题材的电影,只能拿到小投资、去电影节,上不了大院线。 一些粗制滥造的低俗电影、大网剧、短视频,只要有流量、能刷水,就能引来资本和关注。 这次,要是换了其他年轻导演,或许都不能立项。 但这算什么呢?娱乐文化阶层的油水分离? 还是一种玻璃缸内的金鱼,与小水池之外的大世界? 我觉得少珉的文化还是需要表达的,需要传承传统的表达,也需要记录历史的表达。 当然,更需要的、更急迫的是,与时代,与下一代共同适应时间迁徙的表达。 传统文化、珉族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不只是广场舞,也不只是土嗨mix,更不能是粗制的汉服与摇头晃脑的弟子规。 再回到电影这个娱乐形式,让你走进电影院,为你在两小时内造一个梦,你可以短暂抽离现实世界的纷纷扰扰,为别人的悲欢离合,一起哭一起笑,这就是电影从诞生之日的价值——大众化娱乐。 让你哭、也能让你笑,同时画面、音乐都是符合大众审美的电影,就是一部完成度比较高的电影了。 艺术、美学、哲学、癔识形态的个性化表达,是更高层次的考核要求,但并不是大众娱乐去承载的唯一功能。 众口难调,有些细节上或许没有满足某些“小众癌”的嗜好,走出影院就大喊“快逃”的人,其实,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了。 过去是编辑选材,选择性做二次传播,传播平台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电视时代尤为显著。现在是“去中心化”传播时代,网络给了很多素人普人发言的空间,但是也因为这种发言的空间,而给了他们错觉,以为自己打投送出道的爱豆YYDS,不符合自己想象的、不能被自己控制的,都该差评拉黑。 你要成为真正的KOL吗?那么就需要吸收更多的知识,承担发表看法之后更多的责任,不是想当然说些很随意的很任性的话。有时候看到那些“我只代表我自己看法”,“你介意你可以不看”的时候,我都觉得挺符合厕所文学的特征的,而现在的郫县网,就挺像个大公测。 扯远了扯远了,回到本文的一开始,看到这些年来少珉电影的豆分排名前15位,从60年前到现在,15部,最近十年的,看得人、打分的人,少得可怜,证明啥呢,证明没关注度啊。但这么少的样本当中,还是可以看到,内蒙人很认真地每隔几年做一个罐头,而且一直有自己的领军人物在奔走,如当年东归英雄传的塞夫、麦丽丝,黑骏马与腾格尔的互相成就,狼图腾在商业化上的成功。后来这两年,差不多就是一些青年导演自己拍的小片儿了,去去各种电影节,提提自己身价,完成自己的一个故事梦想,更多的院线,让路给了谁呢?咱们有国产电影保护月,是不是应该也有一个青年导演保护月呢?
从打分累积人数所对应的市场化、大众化比例上看,内蒙宣萱应该很懂,投钱做什么宣传最值得。 刚敲完钟、电影院分区出租给火锅店、披萨店,以争取度过行业寒冬的博纳,在他们的招股书、敲钟的PR文里也说得很清楚,煮旋律+名导演+新手法,是新时期的企业信心所在。 室友刷DY刷到了一个评论,截图给我了: 一个IP内蒙古的大叔说,“很感谢能有这么一部蒙语跟蒙古族生活贯穿全剧的电影。” 正如7年前的狼图腾、10年前的嘎达梅林、20年前的东归英雄传与黑骏马一样, 我觉得,《海草》得到这样的评价,已经“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