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豆瓣影评中的欺诈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事先声明,非任何一个演员的粉丝,纯观影人。
无疑,本人是支持国产片,并对国产悬疑片怀有一定期待的。在豆瓣上看到这部电影后那是一个高兴,上映当天拉着我妈一起去看了。点赞数前几位清一色的好评让我不禁心潮澎湃,国产悬疑片支棱起来了!
然而我还是太天真了,陷入了这一场影评欺诈的陷阱中。何为欺诈?在我观影之前,所见评论大多为好评,中途离场之后,豆瓣就出现了多条高赞差评。我实在难以理解,难道好评和差评的出现是分时间段的?我心中愤恨不已,刚花出去的七十块钱还在让我滴血,于是乎把这一现象称为“影评欺诈”。
以下为正文,介绍本人的真实观感。
1.阴间滤镜。许是这部片子特意想营造出来的压抑感,影片的调色不可谓不阴间,给人压抑这一目的确实达成了。然而,长时间的高潮等于没有高潮,长时间的压抑近乎平淡。私以为影片的沉重感不能只靠阴沉调色体现,例如《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小女孩。滤镜和情节同样一直处于低沉状态,反而给人一种毫无起伏的感觉,只是给人带来审美疲劳。
2.演技欠佳。说实话,从开头女主见到父亲的遗骸时,我就感觉演技欠些火候。从个人主观感受来说,我并没有感觉到女主见到枉死的父亲时的爆发的感情或是因不敢相信或怕在人前失态对情感拼命的压抑。我甚至在想,她是不是哭不出来啊?以及透露出演员内心最重要的东西,微表情、微动作在剧中都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
3.部分情节不合理。(我妈听到了,补充说是相当多)当然我中途离场,不知后面有没有解释。举几处,孟超为何要将女主带入自己的住所?如果是因为怕别人听见或者女主在街上喊人,完全可以将女主带到一个偏僻处,为何在面对女主可能将其举报情况下要暴露自己的藏身之处?孟超为何又要毫无道理地帮助女主?还有一部分,也许能自圆其说的,我将它归入情节解释不足。
4.情节解释不足。女主为何没直接将视频上交给警方?我猜测可能是她对于养父仍有感情,并且视频中的谋杀更像是一场意外,加上将证据上交给警方可能会牵连到男主,很可能会把男主拉进局子,而他内心不愿意为已经死去的然后伤害活着的男主,所以内心万分纠结,因而报警时间一拖再拖。可是剧中完全没有体现,让人感觉她的行为缺乏逻辑,无法共情。男主为何要毫无保留的帮助女主?我一开始以为女主的父亲在男主打工时关照过男主,那男主对女主父亲一直怀有感激之心。然后直到我离场的部分都出现这一情节。我又想到可能是男女主相处的过程中互相产生了依赖之情,但电影体现的实在太少。仅仅是打个手电筒,拧个螺丝钉的举动实在难以令二人产生生死与共的感情。
5.人物形象过于单薄并且缺乏魅力。
例如女主,作为故事的第一主角,我看不到她的任何成长。跟踪别人,搞出个什么声响,遇见意料外状况,在跟踪反派时尖叫。他脑子里仿佛没有理性沟通这一词,动不动就对别人是一番威胁,真是歇斯底里的代名词。我很怀疑她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
例如朱方正,明明可以把这个人的形象做的很立体。慈爱的父亲、愧疚的凶手、冷漠的杀人犯,这几点本来就很具有戏剧冲突,影片却跟和稀泥一般把这些抹成了平面。明明可以塑造出一个有智谋的反派,确时不时出现几个愚蠢的行为,比如亲自去买炸药、面对警察时提着刀。原本他跟另一个反派交涉要不要杀死甘小漾时,我以为他的形象要支棱起来了,谁想到没过多久他就把甘小漾炸死了。
例如男主,通篇我就没感觉到他有啥性格特征,略。
6.突如其来的爱情。简单说一下,就是女主和男主在争执,要不要把犯罪证据交到警局时,二人呼啦亲上了。
我:?
我就是在这时和我妈离场的。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提前离开电影院。当然,这无疑说明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我放下了花钱买电影票就不能浪费的执念。
怎么说呢,影片前一大段也没啥两人的感情互动,虽然这不能说明二人之间没有感情,但这更应该是一种隐藏的、克制的、相互体谅的惺惺相惜,可以参考《开端》之中的感情。这种感情之中可以有爱情,但用接吻来表现实在过于肤浅。此外,从悬疑片(虽然不怎么悬疑)突转为爱情片实在引起了我的生理性反感。当然,这最多只能算是电影的败笔之一,去除爱情也改变不了这部电影是烂片的事实。
这是我在豆瓣上写下的第一篇影评,为什么要写呢?我问自己。我妈在我写影评过中一直反对,理由一会是别人拍电影也不容易,一会儿是我太刻薄。最后终于露出了真实嘴脸:这么烂的片子不能只有我花钱去看。可我被之前清一色的好评欺骗的愤怒压过了被骗钱的痛苦,决定以这一篇影评来为真实情况贡献微薄之力。如果有人说要我细细品味什么什么,我只能说一些发不出来的字眼。
当然我也很后悔,也许我妈说的对,国产片只有喜剧片和科幻片(可能)能看,有这闲工夫不如去看独行月球。我更后悔的是,为何不在电影出来后观望一下,要知道不到两个小时,点赞数靠前的评价都是差评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