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新但可以发挥的主题,可惜没有发挥出来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个不那么优秀的“乱炖”。
相信很多人对于为什么女主不报警有疑问,甚至在剧尾,女主的旁白中也从结果的角度表达了后悔。
其实这不是困扰我的点,对于这点导演是有给一些提示的,问题是很多时候能否理解的重点在于“怎么说”,也就是怎么去表达,发挥。为什么女主自己去处理?因为复杂感情让她从头到尾都没有去思考过通过法律来解决这个问题,甚至可以是,她认为法律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唐”的存在,因为已经有比她更年长成熟知道朱秉性的人死在了她的前面。不知道是否是有这点不能过审,所以按下不表。
我们可以注意到在闻亮死后的8年,他的葬礼上,朱的发言更多关于自己,来的是朱的朋友,谈论的内容是什么是朱多么善良,闻晓雨这个孩子有出息之类的,所以闻晓雨才会离开,才会遇见小朋友,才会第一次见到孟超。这个葬礼+晓雨妈妈的话为女主对于干爹的怀疑埋下种子。
朱对于女主的爱呢?更多是一种带有掌控的“爱”。直到最后,他究竟是为了解决女主所以厌恶孟超,还是他本身就厌恶孟超。范伟在最后塔里的表情和台词,甚至有一种孟超是原罪的感觉,是很具象的“父权”。给人一种弱化女主和他之间的仇恨来自于他杀人,强化女主被“小流氓”、“穷小子”带坏了,要挑战自己。他认为女主的觉醒一定来自于此。然而女主的觉醒是来自于她对父亲抛弃家庭和自己去私奔的8年的恨,突然失去支点。她本就拥有着父爱,因此不需要其他的替代品。有没有孟超在,朱是不是始作俑者,其实都弱化了。
所以其实最后女主的这种从温和乖巧的美术生到叛逆,挑战父权,自己找寻自己的正义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但是马思纯没有演好,即便能感受到她的努力,她没有任何说服力。在剧情中段之前,马思纯去认亲,甚至朱在电视上发言,她看了一眼就戴上耳机,然后到她做雕塑,找她妈,所有都演的很稳,所以之后完全是有爆发和演变的空间的。但是之后的表演,开始缺乏说服力。该收的时候,过火;该疯狂的时候,矜持。让人不禁思考如果这个角色给了的能够完成那种“放开”的女演员,会是个什么样子。马思纯是骨子里缺乏那种“爆发”和“叛逆”么?
以至于和孟超吻戏,说实在的本来挺好理解的,那种相依为命的状态下产生的依赖。但是他俩接吻时候,整个影院爆发出“咦”“什么呀”"哈哈哈哈”,这些来自于大家所觉得的突兀。就一瞬间饶雪漫了起来?明明那种相依为命的状态下产生的依赖,说实在的本来挺好理解的。
除了最后塔内的可以再好一些,再生动一些,王俊凯贡献的影像和方言台词,没有什么问题。
后半段的剪辑说实在的过于不紧凑了,既然这是一部犯罪剧情片,其实真的可以紧凑一些。
比如结尾絮絮叨叨的话,可以少一点,让那句“我的孟超”更为掷地有声。然后信里说可以活在白天,信里说过一遍后,也不需要再通过女主台词来说吧。完全可以通过切视角的方式来拉远,来给那种要好好生活的意味。
我不知道以上的问题能否全部归根于“要过审”,但是还有一个困扰我的点,提到越战阵亡士兵纪念碑,这么明显的暗示。难道只是想说,墓碑是雕塑也是建筑,是中国人/东方的呼唤????
才疏学浅,我以为这点应该贯穿,但只看出了是这个让女主想要做一个父亲的雕像。
明明可以上升到,西方概念中成长的第一步即“弑父”。但是,太多的东西夹杂,以至于这一点,只能通过最终“你父亲没教好你”“你不是我的小雨”“你是个biao”到“我就是biao”“你是个chusheng”,这些来低空飘过一下了。
总结,前一个小时都很过关,但是越往后逐渐让人觉得冗长,疑惑的一部电影。
不推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