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这样长大的

香港回归25周年,北京的7月除了有神神叨叨的新片《神探大亨》,还有无数香港经典电影放映。来到月底的时候,再加上这部一步三回头,回望过去的《七人乐队》之《我和我的香港》。
洪金宝的《天台练功》,是他童年的片段,是电影的地基,更是香港电影的地基,正是这些练童子功的娃娃们,铸造了香港电影最辉煌的岁月。正如那些消失了的体罚,用血肉之躯创造的香港电影奇迹也只留在胶片里了。
许鞍华《校长》,平平淡淡讲述了一个令人会心一笑的作品,果然是ann。明明是个幽默的女子,却总是输出一些寡淡的情绪。60年代的香港在殖民地的风雨飘摇里却有着坚定的归属感,有着最朴实的中国价值观。
谭家明《别夜》,大世界里变幻莫测,抵不过生而为人的悲欢离合。不仅是初恋会分别,人和人也总要离别。英国人离开香港的倒计时,也是英国时代高阶级的人纷纷离港的时刻。狮子山下的香港精神在这之后焕发荣光。
袁和平《回归》,和上一个故事时间接近。旧时代的人们恪守着旧时代的秩序,新时代的人们在开眼看世界之后可以接纳各种规则的共存。袁和平的重大意义,是他把功夫电影的剪辑思路带到了好莱坞,推广到全世界。当他回到自己梦开始的地方,已经在世界通用的动作电影法则让这个故事显得垂垂老矣。
杜琪峰《遍地黄金》,精妙到拍大腿!非常合规合辙的故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奇葩小品,杜sir的愤怒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了解自己的贪婪、投机、胆小和底线,然后直面它,曝光它。恐慌和焦虑放在足够长的时间里,输赢的标准真的不一定。
林岭东《迷路》,我有点没看懂这一家三口的关系,也有可能是因为导演的离世,故事保留了一个老香港人对故乡的执念,而放弃了一点人物逻辑。和八爷《回归》里的爷爷不同,新旧规则的碰撞是一种【不得不】,但无分对错,只看左右。
徐克《深夜对话》
刚好昨天看了《小倩》。徐老怪人如其名,当别人都沉溺在对过去的想念,只有他仿佛一个局外人,冷眼看着别人的困兽犹斗。徐老怪说“没钱拍电影”是真,在两个房间里完成一次头脑风暴短片也是他,不是他幽默,是大家太需要笑了。
北上的导演们回到他们初初登场的舞台。没有资本的压力,即便是命题作文,他们也最大程度去复刻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效率,只是他们都老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是靠经年累月的技术在支持。这支平均年龄65+的乐队,且行且战,永远保持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