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恶,天才与庸才


今天看完《神探大战》,也趁热说说自己的一点看法。
总体来说这是我喜欢的港片风格:节奏紧,下手狠,层次丰富,一体多面,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地方。
下面就我感触最深的两个方面浅谈一下:
一是善与恶。看到那些曾经蒙冤者的子女化身“判官”亲手S掉真正的凶徒时,我的心情特别复杂。一方面活在阳光之下很难认同这种以暴制暴的残忍手段,觉得恐怖、疯狂;但另一方面,看着他们对着天空嘶吼“爸爸,我为你报仇了”时,那份在暴力中隐藏的无尽的悲伤与愤恨,让我恍然明白那些他们亲手喷绘的红色案卷编码,并不只是简单的数字而已,那是他们亲人的血泪,是刻入骨髓的仇恨。

电影打造了一个如此扭曲的社会空间,当公义不在,我们甚至无法去简单的定义善与恶,无论是个体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上的善与恶,都已经模糊了边界。
然而,公义是如何消失的呢?
这正是我想要谈的第二点感触:天才与庸才。
我非常认同影评《房间里的怪物,你看见了吗?》里作者的观点:导演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神探”这个词很好的影射了这一点,它在片中出现了很多次,但又代表了不同的意思。
起初,在大家的回忆中,李俊是警界的“神探”,他本人也如此认为,他热爱自己的职业,并有足够的天分,他瞧不起那些摆pos不动脑子的同事,他可以看到他们看不到的恶,他批评和反抗他们的方式直截了当,然而,他成为了异类。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只要你想要,并且你能做,就足以成事了,但现实却无情的嘲笑了。
于是李俊疯魔了,于是李俊被排挤出了警队。其实,到底是先疯魔还是先被排挤的呢?这很难分清,“不被认同”必然是李俊疯魔的原因之一。
而那些庸才却留下来,造就了一个无法明辨善恶的世界。

直到李俊流落天桥下,他依然是自己心中的“神探”,他用自己的方式去破解那些冤假错案。他雨夜站在水渠边大喊:神探办案,庸才闪开。头顶电筒里照出的光就仿佛指引的灯塔。
我看到很多分析贴猜测李俊这个角色暗黑的可能性,我本人是不愿相信的。我更觉得这个角色本身是没有情感上的善恶的,他更加执着于事件本身的真相,对待恶人,他就像法律的裁定一样直白。但是,他拥有理智上的善恶,所以他最终选择了保护那个刚出生的婴儿时,如此的让人动容。
只是,在李俊疯魔的才能中,有些人借助了这种能力,借助了他的分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这种能力映射到方礼信身上,便成就了最偏执的恶,这种能力映射到那些为亲人复仇的少年身上,便成就了一种纠结的恶。只是,他们人人都以“神探”自居。

到了电影的中后期,在警察追捕的过程中,李若彤饰演的黄欣对方礼信说“你老婆也是神探”时,“神探”一词已然完全成了凶徒的代称。
再到故事的结尾,当李俊重回领队,在大家的注视下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他说我们没有“神探”,把“神”字去掉,我们只是“探”,这低调谦逊是态度与以前判若两人。
他为什么这样说呢,是他认为需要谦卑吗,是他已不敢再用“神探”这个词了吗,还是说他在向群体意志妥协了呢……
有些人的恶是有形的,有些人的恶是无形的,就像方礼信和那些庸才;有些人能看出有形的恶,有些人却看不出有形的恶,就像李俊和那些庸才。
并不是不害怕这个满是庸才的世界,只是害怕它成为一个容不下天才的世界。

当李俊指着天空问陈仪:你看到恶魔了吗?陈仪低头看着死去的方礼信说:我看到了。那时,李俊的眼中竟闪烁着泪光。这是整部电影中最令我动容的画面,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向李俊一样,能看到真正的“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