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都是进行式

就在上海疫情最后的日子里,一遍遍被微信公号推荐这部剧,于是去找来看了,让我收获了近些年少有的喜欢、感动并且想要为此记录些什么的剧。 最开始看剧情介绍,虽然豆瓣高分剧一般都不会令人失望,但是我以为也许这不会是一部能让我有太多共鸣的剧,毕竟主人公好像是几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和我已经明显不在一个人生阶段。坦白说剧情一开始是很平淡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看剧的口味变得有点重,喜欢冲突激烈、情节紧张的悬疑剧,太过唯美的韩国爱情剧本身就不是我偏爱的那类,甚至是刻意摒弃的,因为觉得太不真实。 其实由于家里读初二的儿子近期遇到的困难,再加上疫情在家封闭了近2个月,我自己的情绪一度也陷入低谷,因为儿子的事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理论都懂,但是每天规律地起床、居家办公、做饭、运动、晚上看书或者看剧,这样自律的我大多数时候并不快乐,甚至常常莫名就泪如雨下。也许孩子的事目前为止依然是我最难接受的吧,我常常觉得痛苦无助,甚至感觉这件事本身剥夺了我感受其它快乐的权利和能力,可是理智告诉我,我不能放弃啊,而且我一直对儿子的未来是有信心的,真的只是这样的现在太痛苦了而已,我该如何才能让如此痛苦的现在有一点点甜呢?! 本来以我自己开朗(对,我其实一直都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人,喜欢交流,也善于交流,不然估计早就倒下了)的性格从来没有过廉美贞的困扰,可是她的点我真的统统可以get到,这是为什么呢?明明不应该有共鸣的,为什么我如此理解她?我一边越来越喜欢这个剧,一边会忍不住想这个问题。看了很多关于心理学的书、关于家庭关系、亲密关系、养育关系的书,不自觉地就会去看待这个家里每个成员的情感表达,在我看来这个家最有问题的是爸爸,这样从不表达爱、不表达肯定的父亲对这个家庭的氛围影响一定是巨大的,而且在爸爸妈妈的关系里,显然爸爸还是绝对的权威。然后呢,妈妈也有问题,妈妈也不善于表达,就是那种典型的口是心非,在这个五个人的家里情感是没有流动的,甚至也看不到三兄妹之间有什么很深的手足之情。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流动一直到妈妈去世,爸爸不再阻止廉昌熙买车,他们一家四口去海边散心才释放出来,妈妈的情绪真实表达是在她去世那天见到曹泰勋的时候。而在之前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加上初入职场的不适应,我觉得廉美贞的所有表现甚至可以说是抑郁的,或者拿现在的流行词来形容就是“丧”,因为她不能做自己。但是她很勇敢,她在尝试做自己。很多人之所以觉得麻木,不快乐,没动力,其实是ta根本不懂自己,不清楚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自然也就不知道要怎样努力,这个剧里最明显的就是廉昌熙了。美贞其实一开始就明白自己要什么,只是这份工作、公司文化、上司文化禁锢了她。而昌熙是不知道的,所以他回答爸爸没有计划,没有什么目标,甚至对爱情也没有什么向往。但是随着剧情的推移,昌熙最后了解了自己,也找到了目标,他对生命的理解显然让他寻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在我看来,这部剧里只有廉琦贞从一开始就是不怎么需要解放的,因为她一开始就活得真实,她也从未掩饰自己的向往、喜好,如果一定要给她也定义一个解放,可能她解放的就是对“婚姻”的执着,但其实从她爱上曹泰勋那一刻起她就已经放下了执着,因为这明明就不是一个容易结婚的对象。 这个剧让我如此喜欢,又愿意回味的理由,应该就是每一个人的成长。有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说美贞这么美,她为什么会“社恐”,这不合逻辑;美贞突然爱上一个完全什么都不了解的具先生也不合常理。可是我觉得美贞根本就不是社恐,她只是有点勉强去迎合周围的普世眼光:年轻的单身女孩子就应该热衷于社交、各种吃饭聚会这样的娱乐活动,她只是觉得不舒服,因为她真的不喜欢,住的远恐怕只是一个避免被看作异类的借口。为什么会爱上完全不了解的具先生呢?其实真的完全不了解嘛?至少知道他的相貌,知道他一个人独居在乡村,知道他不多话,知道他干活勤勉努力。不问过去,不问将来,这何尝不是一种无条件的纯粹的爱,这份爱本身就是为了救赎,这也是美贞一开始就说得很清楚的。在这个层面上,其实更多的是具先生让美贞感受到了爱的意义,而具先生本身因为美贞的爱而重新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一直到后来,他俩分别先后回到了首尔,其实他们都在学习如何在自我冲突中走下去,某种意义上已经和爱情无关,具先生那里可能冲突更激烈一点,但是也更接近残酷的现实,我们每一天何尝不是生活在这样那样的冲突里,每一种身份、每一种责任,每天做的事有多少是为了自己喜欢,但是美贞教会我们,每天搜集那7秒、8秒的快乐,一点点累积,就是我们努力生活下去的勇气。心理学上说,亲密关系里那些幸福甜蜜的回忆,存储着就是你将来对抗艰难痛苦的底气,遇到磨难的时候从幸福的回忆里提取一点,就可以用来支撑一段,大抵也是这个意思吧……我觉得除了预存,还可以问未来贷点款,未来那个自己所期待的目标,不能太远,那个可以看得到的目标也是可以支撑痛苦的现在的力量,使我坚强、勇敢,继续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