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观后随笔

说的都是编剧给出的情节,不谈小说。先说总的情节,主线肯定是先定下的,就是天水主簿陈恭是蜀谍白帝,这个白帝已经在郭淮那里挂了号被他策反为魏谍,成为烛龙,并且立功回蜀升官以进入蜀汉高层,这是郭淮的青萍计划,但他在这重身份里面还有一重身份,他已经把郭淮策反他这事报备,得到上司杨仪,冯膺的首肯,底子里其实还是蜀谍,最后还要虐主,陈恭被砍头,这就是主线,从这条主线,需要冯膺成为一个为大汉付出的正面人物,否则冯膺知道陈恭的真实身份,而冯膺不能忠心蜀汉,陈恭就暴露了,活不到最后自己挖坑埋自己,这样剧中的孙令就有出现的土壤,冯膺在跟魏的谍战中浮沉,保持本心要一个锚点,不让自己迷失,所以姐姐已离世的天真蠢萌的妹夫孙令出场了,多一个活着的姐姐剧集会更加复杂,更容易出纰漏。因为这种复杂且信息量相当大的剧集又没有话外音来披露剧情发展,搞个角色来对每一集做总结可能很有必要,孙令就是蠢萌的正面(指的是蜀汉)角色,我认为这些都没问题。但是啊但是,冯膺....,
先专门谈下冯膺吧,冯膺的人设要立住,有难度,聂远老师演技绝对没问题,编剧没把他编好。
1)冯膺卖情报,这可能是承袭书中的,我觉得应该改掉,(后面写写发觉改不掉。)他卖情报剧里各方面的证据太多了,十年前资中县那次他出卖情报给郭淮这是确定无疑的啊,是奉刘备的密旨出卖的,为了打赢定军山之战,这个逻辑勉勉强强可以解释的通,此后陆陆续续卖了多次,从郭淮嘴里说的,郭淮教育郭刚的时候的对话,郭淮说在冯膺眼里外线如猪狗,他都心寒,敌人嘴里的话只能听三分,冯膺不能因为郭淮扯一句就成了反人类,但你冯膺卖情报确认无疑。那么,你冯膺到底是什么人呢?二十一集中说的是冯膺是丞相嫡系,第二次北伐路过南郑的时候,丞相问杨仪,杨仪报告说冯膺是魏谍,丞相自己也说了冯膺怎可能通敌卖国,他的事回来丞相亲自审理,此时剧中的真实情况是冯膺给李严挖了坑,为了取信李严自己首先跳入坑里才刚被荀诩抓住,而且有亲笔信给郭淮,丞相多智近妖,他不会说错,冯膺底子里是正面(指蜀汉)人物,卖情报只是他的一个伪装,很快这集(21集)里陈恭,杨仪,冯膺一起谈话,进行了剧情大揭底,冯膺说我的魏谍身份决不能变,唯有如此,李严才脱不了身,杨仪的补刀是没有冯膺这个魏谍身份,李严走到这一步说不通。也就是说,冯膺卖情报保持了跟郭淮的交流渠道,这样在后面才能完成坑李严的连环计的第一步,这还只是附带的效果,问题就在于他卖情报是在剧情发生的前十年一直到现在,而郭淮起意青萍计划是三年前见了陈恭,冯膺有这么强的预见性,大预言家?知道我卖情报的这个通道后面有大用?先说卖情报的坏处吧,每一个愿意给大汉当外线游枭的,就不说每一个吧,大多数至少像谷正说的我为大汉出生入死,你作为上级不能正常的赏功罚过,反而把人出卖给郭淮,不说作为真正的外线多么寒心,哪怕是敌人,郭淮都寒心,更别说你的同僚,下属,上司,如果不是一个正面人物,就是贪财的反派,这么编可以勉强过得去,书里好像是这么写的吧,你冯膺是一个正面人物,这样的正面人物谁敢信任。为了大汉出生入死的外线或者是心向大汉的被你无情出卖,如果是假出卖,郭淮这么笨,这么多年都被你骗,明显剧里没这么表示,也就是说你是真出卖,那目的合在?
A) 要是为了保持跟郭淮的联系通道,保持它有何用,这么大的代价就为这?这个代价是真不小,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无情的标签肯定要贴你冯膺身上,剧中郭淮用这个作为策反陈恭的一个论据,你跟的是什么人啊,毫无人性,不如来我大魏;人心易散不易聚,北伐本就不易,你这事只要有限量曝光而你依然在位那就是朝廷无道,这个就是不仁,这真不是大帽子,这个代价不大?
B) 再一个卖情报作用就是自污,郭淮会低估我冯膺,所谓的骄兵之计,你一个谍报头子,你自污为哪般?郭淮高估你低估你又怎样,如果是领兵大将,在得到君主的首肯下用骄兵之计自污,还勉强能理解,骄兵是为了真正打的时候一举击败你,把你彻底打死,前面算是前期投入,赌博吗,别人不一定中计,但值得一赌。要么你自污不是为了对付郭淮,难道怕丞相怀疑你权力过大,剧里面哪里看出你权力大,李邈轻松拉你下马,就这点权力。剧里塑造的冯膺可是个我身虽死,大汉犹存的人,命都不在乎,你还在乎钱。冯膺是个铁骨铮铮的蜀汉顶梁柱,非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出卖情报的贪财的人是为啥,编剧给出答案了,谍战者,诡道也(20集的时候给冯膺打了补丁)。写到这儿东扯西拉的我搞明白了,因为其中一个需要是硬凑冯膺给李严挖坑的连环计,没卖情报这个渠道怎么保持呢,这还只是个附带效果,最主要的原因是没这事郭淮引诱陈恭叛变也缺少根据,没了杀父之仇了啊,没这个陈恭在李严那边的价值依然在,但是陈恭背叛蜀国在郭淮那里就通不过了,郭淮不可能相信他会背叛,这说不通,如果说冯膺仅卖十年前资中之乱这一次的情报,后面不给郭淮情报,郭淮可能就慢慢会明白冯膺所为也是蜀汉用计的一部分,按剧中所说明显夏侯渊盲动是受资中叛乱的影响,认为资中叛乱造成了刘备军的动摇,但最后的结果是夏侯败亡,如果冯膺不是一直表现的贪财,十年了郭淮都想不明白资中的事也太水了,那样冯膺他跟陈恭表面上的杀父之仇就没了,因为郭淮明白了冯膺也只是用计的一部分,只要郭淮意识到陈恭跟冯膺没这个杀父之仇,就是冯膺没有背叛蜀汉这些外线游枭,郭淮就不会拉拢陈恭做魏谍,郭淮言之凿凿一个人最坚硬的地方也是他最容易攻破的地方,说的是陈恭一旦认为自己被背叛了就会动摇,陈恭痛恨背叛,指的就是冯膺卖情报的背叛造成了对陈恭的杀父之仇,没有这些背景主线无法推动,这就是主线剧情的需要,需要冯膺一直卖这个情报,不继续卖情报,只卖资中之战那一次,就表明了那一战其实还是蜀汉的布局,如果最近的汉中之战郭淮都不复盘去了解一下自己的对手的用兵用计风格,那郭淮实在太水,罔称名将。为了表达清楚郭淮认为陈恭会背叛并且能背叛蜀汉的这个逻辑自洽,后面剧集反反复复提到了这个,说实话啊,郭淮相信陈恭能变成魏谍的这个转变逻辑不太通,但是能圆过去,可以pass.毕竟是主线,主线要是过不去不是侮辱导演和编剧的智商吗。但是作为单独个人来说,你看,你冯膺卖资中这个情报就让郭淮觉得拉拢陈恭理所当然,你每卖一个情报就推了一些人的人心去了曹魏那边去,你为了点钱卖了多少情报啊,你不是给大汉挖大坑吗,作为舍命为大汉的人怎么说的通。如前所说,保持冯膺卖情报这个形象只是主线需要,他不可能在十年前开始卖情报的时候就料到三年前陈恭去天水会成为郭淮起意策反的对象而特地一直卖情报扮演着情报贩子以待陈恭能被策反,在阴辑,高唐秉嘴里还说司闻曹是冯膺的心血,你冯膺就这么对自己的心血,卖情报的贪财形象给冯膺套上算是纰漏吧,为了主线推进而生的漏洞,虽然20集的时候对冯膺形象打了一些补丁,但编剧真不能用什么谍战者,诡道也,来糊墙,这不就是相当于用兴复汉室来糊弄年轻的荀诩,陈恭一样吗,大而空的话,不能拿到具体的人上面,男一陈恭,男二荀诩,在性格上面还是挺鲜活,至少无大漏洞吧,男三冯膺就有,这是人设漏洞不是剧情漏洞。牺牲少数人是为了救更多的人,不是你拿来换钱的啊,冯膺有钱,送了李严一个大宅子,李严开始怎么说的,你这宅子违制了,同事会怎么想你,当然他是双标了,这宅子你冯膺送我我也笑纳了,但请问冯膺你买豪宅的钱从何而来。你做的事让别人怎么相信你的这个人设,忠于丞相,诚于威公,别扯什么谍战诡道,这是卖情报贪污的护身符吗,你觉得谍战诡道,国家利益比个人重要这些能解释卖情报的事,或者说冯膺大义凛然的用自己的命设套就把这糊过去了,解释成人性的复杂,因为你人格高尚吗,所以一切就该都是合理的,这就是编剧塞给咱的解释,相当别扭,正因为你高尚,才不该搞这个啊。关于这个李严别业,东吴风格,上家是谁,谁建的,没有一点交代,当然这不是漏洞,题外话,没交代就没交代,可以脑补,不影响剧情体验。
18集中,冯膺提出的这个连环计,总感觉这个连环计怎么这么轴呢,能别硬造吗,在没怎么细看以前初步印象如下:第一计,是要坑魏延的前锋,而且这一计跟后面还是割裂的,二计是伪称吴国寇边,三计是挪用北伐粮草,二三计是史料上有记载的事,可能是真事吧,那按二三计就行了吗,非得坑前锋干嘛,表面上冯膺不入地狱不能取信于李严,先抛开杨仪和冯膺的密谋,从密谋里看是有必要的,用冯膺拉李严进深坑,但从李严那方面看,我按史料行事就可以了,我阻止北伐,大军无粮自然退去,干嘛要沟通曹魏坑杀魏延,见了血,性质变了啊,看似曹魏动兵杀人,但来自你的情报,这不是通敌叛国吗,还有何脸面自称托孤之臣,赤心对汉,这一计完全没必要,这时候给李严降智光环不妥吧。在李邈坑冯膺的时候,上报给李严,李严思路清晰,假的就是假的,真不了,轮到自己的时候就忘了这茬,你就这么搞笑,中了编剧的降智光环,写了一份以上疑问以后仔细看了一遍18集,这个剧还是信息量大了点,否定了自己,编剧倒是真能糊过去,因为前面李严在暗室里跟冯膺说奉圣上秘旨,但是李严曲解了一次秘旨,临到冯膺嘴里说出又偷换了概念变成了有秘旨讨贼,冯膺在正式提出连环计的时候,他又把这个密诏解释成圣上希望丞相北伐败于无形,这样李严都无异议,然后再说出搞掉魏延这个前锋这一计就似乎有点合理性了,虽然补丁打得难看,但总算打上了,还真是被编剧你曲线救国了哟,经过剧中冯膺的多次裱糊,一点点把这个本身不合理的事情糊得有一丢丢合理了,保留给郭淮的情报线用上了,冯膺自爆坑李严的形象也树立起来了。
再提下有关刘禅的密诏的事:
1)刘禅写这个没问题。看他密诏写了啥,不就是抱怨一下丞相管太宽了,这都不能抱怨?你倒是还点权给我啊,很多的时候争权都要动刀子,动动嘴皮子都不行啊,至于说把自己和诸葛的关系比做献帝和曹操,看你怎么解读吧,解释权归刘禅,反正就是不满,立皇后也不顺我的意,这是第二条;第三条,其实先帝白帝托孤说的话也有猜疑诸葛的意思,先帝也不是这么看重你啊,看似罪名极大,其实啥也没说,就是要权,要女人,别老是拿我过世的老爸压我,就这三点。朝廷议事的时候刘禅的态度已经明了了,吴魏均无犯境之意,丞相何不安享太平。李严和诸葛掰手腕符合刘禅的利益,难道要刘禅做这样的明君,牺牲自己的利益打压李严,理解诸葛亮北伐的意图,呃,找你做点事,你推三阻四,各种理由推脱,要求皇帝做这做那倒是很顺溜。这份密诏可写吗,当然可以,给诸葛亮看到也没问题,君抱怨臣一下都不行,那不真的比曹操和献帝的关系还要惨,试试丞相的应对呗,我是君,你是臣,我又没下明诏,这个事情看似很大,其实不大,脑补的权力归你,李严,冯膺解释都不一样,马岱也看了,他的想法跟李严也不一样,对不,这是剧中表现出来的,解释权归刘禅,谁写的最终解释权归谁。
2)密诏事关诸葛亮的生死大事,杨仪岂能不告诉他就自己处理了,下属越厨代庖,越线了,杨仪太过分,智商不在线,哪个上司能容忍这样的下属,不合理。这里给杨仪洗个地,编剧这上面我觉得可以过,不算漏洞。首先,越线的何止杨仪,诸葛亮对刘禅越线了吗?把你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想法强加给了刘禅,不是吗,我就想玩玩女人,修个宫殿,你非得把国力,人力都用去打仗了,还称不负先帝托孤,那可是我亲爹,呵呵,打着为某某好的大旗,不能说是幌子,这里面有好有坏,把你的意志强加给他,诸葛亮对刘禅这么干,人杨仪对诸葛亮这么干不是正常的事,为什么就不正常了,而且现时的公司关系,跟古代上下级关系还是有大区别的,现在钱决定一切,你股份多,你是董事长,你说了算,你工资高,你厉害,因此上司对下级各种谜之操作容忍就相当低,你不能自作主张,引起误会,这上下关系容易变,汉代的上下关系,背弃了影响太大,就算是离开举荐你当官的上官都千难万难,要是对他不利,那就是彻底社死,投靠,合作,都少有人理,自己扯旗自己干,当光杆司令吧。杨仪跟诸葛亮差不多是类似的关系,杨仪是打着为丞相大旗做的事,关键是他确实就是这么认为的,就是为了兴复汉室啊,为了丞相着想,有些你不方便处理的我替你分忧了。他并非所有的事都禀报丞相,因为丞相的重心不在这上头啊,该我处理的事我就处理了,为了丞相的大业兴复汉室,不是应该的吗。
3)剧中诸葛似乎是个工具人,不太聪明被人欺瞒,一点没有事咸决于亮的感觉,诸葛亮不管事,这点我觉得编剧也过关了。我也是根据一些史料猜测,自以为可能猜测比较符合一点,诸葛亮对军中事无大小,20棍以上的事都亲自过问,应该为真,因为要北伐中原,军队第一重要,野战打不过曹魏还打个啥,诸葛应该是仿吴起练兵法,希望让每一个兵都感受主将之威,受主将之恩,战场上能拼力向前,就是练精兵,因为人少,国力不如,野战不能决胜还打个屁,北伐中原不就是一个笑话,为这个还被司马懿嘲笑,什么食少事烦,岂能久乎什么的,事实是在丞相全力捣鼓下蜀汉军就是比魏军精锐,打过来,魏只有守着,要是每次刚过来就被你打跑了,人还敢一次次的来?要说一鼓作气,再而衰,第一次北伐是胜利机会最大的时候,你知我知,诸葛亮不知?而且说丞相谨慎也没错,他5次北伐,留下的遗泽还够姜维浪了很久,陈寿说什么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有点丞相黑的意思,不太同意。另外剧里的诸葛,最后杨仪向他汇报结果的时候,杨仪一说他就明白了,这还不够聪明,闻一而知十,这就是体现他聪明的地方,要是这都不够聪明,那无语了。扯到这里我想起高晓松说过司马懿对丞相的评价,此天下奇才也,他解说的是司马懿看过丞相扎的营以后说诸葛亮这哥们营扎得好,厕所挖的好,听这话音,妈的这厮是诸葛黑,这样曲解司马懿的意思,司马懿一定会死吹诸葛亮,这样他挡住诸葛亮就有大功于魏,跟刘邦吹项羽是一样道理,对手是渣我赢得意义何在。
郭淮反间陈恭的举措无误:
1)首先基本考虑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试试总比不试好,开始他就知道陈恭的身世,因为他与李严的关系有利用价值,陈恭的父亲替李严而死,李严对陈恭有一定的亏欠之心,剧里也有李严对着盔甲自言自语可知,他说陈恭回司闻曹可能会被诸葛带走,成为诸葛的支持者,他不想与思之为敌,没有这个关系,谁能有限度的左右李严的想法,根本得不到基本的信任,李严已经做到托孤大臣,能跟诸葛做对头,其他任何人的拉拢除了皇帝级别的,都没有什么效果,留着送上门来的陈恭,肯定比杀了他有用。
2)至于说陈恭到底真正忠于蜀还是忠于魏,这世上没有读心术,只要按我的意愿行事即可,只能观其行,非要像司闻曹搞的那一出,出外勤还服个毒药,三个月回来服解药,你当是笑傲江湖里的三尸脑神丹,世间就没这个东西,这是一个败笔(败笔二吧算,败笔一是竹鹊),假如有这个东西,它的用途绝不只此,会用到谍战或者说战争的方方面面,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明显是个失败的脑洞;这里多扯一句,败笔三是高唐秉的口服麻醉药,杀李邈的时候,就喝了两口,一会就动不了了,口服极品麻醉药啊,有这玩意吗,没有,不存在的道理同外勤毒药,方方面面都要改变,断案,推理,战争方式可能都有变化。
3)陈恭被揭穿蜀碟身份了,他没有溜走,消失到郭淮的视野之外,那就说明陈恭可用,他默认了他的处境,至于说有可能他实际上还是蜀碟,那又怎样,绝对的机密陈恭又得不到,得到了也有制约方法,郭刚就说了一个主簿能接触到什么机密,这并不是说郭刚无知幼稚,而是事实,糜冲对应的是主簿知道钱粮流向可以推测大军动向,说的对,仅此而已,陈恭并不受绝对的信任,他受到郭刚的信任是真,郭刚派他给郭淮定期送药,这种入口的东西,可见信任,陈恭也没有大的家族在魏境。至于开头说的街亭之败,败在主帅,诸葛亮说的全是事实,这里不需脑补,假如历史上的街亭之战是如此发生,就是诸葛亮指挥失当。作为一个主帅,首先要有足够的判断力,起码的啊,所有汇总到这边的信息,主帅判断真假,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哪怕是你的王牌间谍所传来的信息都因为各种原因不一定可信,别人说啥你信啥那不是搞笑,那要你何用,孤证不立,要各方面综合信息考虑,本剧为了强调谍战的作用,拿街亭之战做背景,实际上信息战只是辅助,人和人之间的战争,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帅,不可能是谍;
4)有提到郭淮付出了很多代价送陈恭上位,又对他没有足够的制约手段,郭淮岂不太蠢,那就说下代价,没什么代价其实,
no.1糜冲自己凑上去的,本来该送掉的是梁俭的命,郭刚让间军司去一个人,糜冲自告奋勇;
no.2五仙道的势力被打残了,一个蜀境里面的反抗组织,比听调不听宣的潘镇还要独立的势力,还是最近两年发展起来的,对黄预的处置,郭淮就可以处理了,封黄预平南将军的圣旨,郭淮起草的,魏帝予以承认,配合这个任务同时也可以看看黄预这边的成色有何不可,你对大魏是不是恭顺,这算不上什么大代价;
no.3 立了大功的高唐秉,本剧中高唐秉还真是一大反派,看上去给蜀带去了无尽的麻烦,就以街亭之战为例,说是张颌偷袭了马谡,怎么偷袭?马谡要是真被偷袭了岂不是蠢到了极点,按剧中暗示的,没想到张颌走这边越陇山,丞相是提主力战张颌反而扑空了,是丞相判断失误了,丞相怎么判断的,中了敌人的计?仅靠白帝的情报来判断那真是太搞笑了,白帝即使给了正确的情报你又岂敢信,可能白帝被误导了,可能白帝叛变了,这种情报只能做参考而不能倚重,从最后复盘整个剧看,郭淮只是给了陈恭不涉及机密的情报,陈恭一去就被发现了,还倚重他个鬼,倚重陈恭就是真正的愚蠢,高唐秉替换了陈恭的情报,不换又怎样,在郭淮眼中也就那回事,按丞相的话说,世上哪有万全之事,高唐秉可能没有成功替换,白帝陈恭发回了正确的情报,只有郭刚才认为烛龙高唐秉起了大作用,要没有替换情报街亭之战就悬了,真如此吗,我觉得从郭淮的行为模式看他不在意,否则他可以用其他办法保证陈恭送不出这个情报啊,要是郭淮对这个情报这么在意的话,用点手段就行了,他又不是不知道陈恭的存在,让陈恭发挥,说明他不在意。在丞相这方面我觉得就算是白帝正确的情报到丞相手上他也会坚持己见,不固执如此他还是丞相吗。高唐秉频频活动造成的麻烦只到荀诩这个层次,对蜀汉来说只是芥藓之疾,丞相偶尔问一问,都没有关注的意思,丞相说司闻曹的情报工作是重中之重,可是他没有亲自管的意思啊,军队他可是20军棍以上的处罚都要过问,高得到的情报在郭淮眼中都没什么用,所以他可以被献祭;
至于制约手段方面,怎么制约,娶个妻子做人质?陈恭又没有家人在魏这边,真正用到的间谍什么样的制约有用,而且间谍极其需要主观能动性,高级人才去哪里不能活,别扯那个司闻曹出外勤的药了,情报多半是仅供参考,拾缺补遗,既要依赖,又绝不能完全依赖。
5)魏强蜀弱,魏对蜀有合理的歧视链,让你为大魏工作是给了你一个更好的选择,这就是郭淮对吸收陈恭成为魏谍的心理优势吧,这是该有的,谁都想站在胜利者一边抱大腿。
6)正是由于陈恭回蜀汉,杨仪他们借魏国的青萍计划扳倒了李严,青萍计划不是让诸葛二次北伐撤回去了吗,怎么说没效果,效果好的很,郭淮又没开天眼,他怎知道杨仪对李严的容忍度这么低,会借这搞事,就算是被借用了,郭淮完全不亏,他用了微小的代价,让二次北伐失败了,虽然过程不是全按他的套路走,废话,谁能全知全能,神也不行啊,代价是几个小间谍(糜冲,高唐秉等吧),一些山民(五仙道的)完成了王双几千正规军都完成不了的目标,大赚特赚,二次北伐失败,除了劳师费饷,最主要的还有士气,既然两次都北伐无功,那三次,四次失败也是正常,蜀汉气衰了,作为小兵我干嘛拼命,反正北伐这次多半也无功,那下次再伐呗,一旦这个大部分人的心气掉了,战力要损失多少啊,真的无法计量,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再大的代价也值得一试啊,郭淮举措完全达到一个名将的水准。
21集22分冯膺阐述的跟前面情况不符,派荀诩就仅是冯膺自己的决定,因为第一集杨仪跟冯膺私下聊天,这时他们没必要说假话,他的意思是让街亭案尽早结案,牺牲白帝陈恭,21集的时候冯膺却说事事都是他和杨仪两人商议的,这可以理解,反正他自己要死了,不必说杨仪的坏话。
翟悦活在真实里,翟悦两家只剩两个独苗,翟悦和荀诩,而陈恭前面剧集是活在理想中,他少时就披发仗剑,有古人之风,李严跟狐忠的对话。
说下编剧给出的主角陈恭的心态历程,从时间线来看,225年即三年前,陈恭去天水那边卧底做郭淮的侍卫长,怎么达成的,是不是蜀司闻曹可以推荐其他人去,陈恭毕竟只是荀诩推荐到司闻曹的,属于没有后台的人,而侍卫长作为郭淮近卫,位卑权重啊,非心腹不能任,这也是郭刚跟陈恭关系好的主要原因之一,仔细看了下后面剧集郭淮的话,可以说的通,司闻曹活动陈恭做郭淮的侍卫,这个难度低多了,而侍卫长是郭淮意思到陈恭的价值以后提拔的,逻辑自洽。陈恭在潜伏以后到丞相第一次北伐的三年时间里,积功升迁至校尉(第一集里冯膺的话)然后任天水主簿,什么功,军功,就是说这些年里他杀蜀军不少,特别是诸葛第一次北伐,天水城破救郭刚的时候,手上不沾蜀军的血是不可能的,这说明在这三年里他过得是何不食肉糜的日子,不接地气,这时候他意气风发,一点也不惨,这样他才能成为郭刚的好友,要成为郭刚的好友,意气风发是必须的,交友来自内心的需要,作为郡守郭刚去交一个整天忧心忡忡的家伙做朋友,整天帮你解决问题,安慰你,吃多了?能成为郭刚的朋友其标准不低,陈恭会下围棋,还会点诗词,这些都是高级技能,而且陈恭必然是个表面阳光的人,才能与郭刚互补而成为朋友。郭刚作为郭淮的侄子其实很焦虑,显然,处在蜀军伐魏的第一线,险些丧命,相当于死过一次的人了,在他回忆的镜头里没有陈恭相救他九成是要死了,没马,分分钟力竭而亡。郭刚拿陈恭这样的间谍当朋友蠢吗?作为郭淮的侄子,主力被培养的人,可以说是郭家下一辈的代表人物,郭淮只是他的叔父,郭家年轻一辈不可能就他一人,他能被重点培养是因为才能绝不仅是因为他是郭淮的亲戚这个身份,他不蠢,是这一辈的精英人物。所以他与陈恭的朋友关系并不是说郭刚被陈恭骗了,他跟糜冲就只是上下级关系,郭刚需要陈恭这种类型的朋友,因为他也活在残酷的现实里面,需要陈恭这个活在理想里面的朋友。按郭淮所说,陈恭被郭淮发现了,郭淮发展他做魏谍,这三年陈恭既是蜀碟又是魏谍,过得悠哉游哉,魏这边郭淮其实给了他极大的便利,否则郭刚岂能跟他为友,又不是从小到大的幼时好友,光信任这一步就需要很长时间,蜀这边在冯膺嘴里他立功无数,手下他有林良对他忠心耿耿,真可以说是不食人间烟火,他又富有冒险精神,竹鹊(败笔一),用这破玩意就能飞起来,你的平行世界空气动力学跟咱这不一样,用这试飞不说九死一生,死亡率我觉得起码也超过了一半(恐怕是十死无生),他两次都没事,一次在五仙道试飞,测了下时间,五仙道试飞那次19秒以后才拉展翼的绳子,看着才几百米,以什么样的加速度下落,如果是自由落体,20秒钟能落下近2000米,一次拿了弩机图纸从定军山军技司山头上跳下来,也没事,陈恭心态转变从汉中开始,翟悦提出帮他的忙,他犹豫一下同意了,这里脑补不出他的心理状况,但不出意外还是一种游戏人间的心态,没有意思到这里面的残酷,很明显,他是蜀魏双料精英间谍,或者去掉这个间谍两字吧,碰到蜀军他不会有事,冯膺,杨仪在他上头呢,对于魏来说,郭淮为他站台,虽然得到的助力不多,但是保住翟悦这样一个小喽啰是没什么问题的,青萍计划这么大一个计划,增加成功率饶了翟悦算个球事啊,然后到了翟悦被抓,他走近她用口型说我要救你出去,看到有评论说这逼死了翟悦,没错,确实是逼死了她,但要说陈恭当时就居心不良,过了,他是确实觉得想救并且能救,以他的身份可以,这个副本是助他上位的,在这个青萍计划里他的自由度很高,这才是他竭力完成计划的主因,虽然在汉中这里有一定的考验,就是明面上借助不到郭淮的力,他冒充糜冲的身份如果在五仙道被揭穿还真有可能死。没想到情况急转而下,翟悦为了保护他赴死了,他终于从云端里跌下来了,从此以后从理想回归了残酷的现实。下面属于脑补:翟悦死了,并不是没有救她的可能,但是陈恭没救,出于什么考虑,他对翟悦的感情没他自己想的那么深厚?虽然他在跟翟悦诀别的时候看似尽力了,从最后剧中陈恭的表现看,他选择了完成使命=保全自己,这里他最起码给了自己一个自己活着是为了更崇高目标比如兴复汉室的假象,掩盖了自己的阴暗面(是否有这个阴暗面,我觉得有,翟悦真要有这么重要,肯定救她为先,什么青萍计划完不成,陈恭和荀诩成为叛徒被追杀什么的,算个屁啊)不管心理活动如何,剧中表示她没这么重要,陈恭光打雷不下雨,看上去是尊重了她的意愿,但能活着谁想死?翟悦的死就是专门给陈恭后来的选择做铺垫的。不过这个兴复汉室这个假象随着剧情的发展被杨仪他们打破了,二十二集21分在布置完对荀诩的假刺杀以后,他跟林良的对话里说了,不知道谁对谁错,郭淮对冯膺,杨仪对李严,其实就是郭淮和冯膺谁对谁错他都迷惘了,魏国对他不错:郭淮赏识他,哪怕郭淮本质上是利用他,但从剧中的回忆里面看,对他很好啊,态度好就相当难得了,郭刚一直当他是朋友,郭刚对他好的太明显,反正编剧话里话外都在体现这一点,人非草木啊;蜀国呢,他的父亲为救蜀而死,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荀诩,翟悦都在蜀汉,难道要背叛蜀国?在翟悦没死以前,陈恭以为他已经做出了选择,选择蜀汉这一方,其实他没有选好,那时候他有选择,翟悦死后没有了,此仇必报啊。郭淮慨叹陈恭是这行当里的天才,确实啊,这三年潜伏就算是他可以既做蜀谍又做魏谍,但毕竟是做谍,他却一点都不忧惧,没心没肺,游刃有余。陈恭说,像荀诩这样的人,世上太少了,荀诩是什么样的人,前面剧集中陈恭打算绑了郭刚去证实自己清白的时候,说了荀诩自己的话,大丈夫生于乱世,当纵横四海,义之所在,不避生死,大丈夫一生当如是,这就是荀诩的话,义之所在,不避生死。荀诩可是一直不忘初心,荀诩作为男二,另行讨论吧。抓住高唐秉以后,陈恭断指是悔恨,在荀诩重伤还没什么起色的情况下,告诉荀诩是由于高唐秉看到他和翟悦接头害死了翟悦这是个小剧情漏洞,我查了下好像陈恭不知道翟悦跟荀诩在哪里见面的,五仙道里不可能得到消息,司闻曹这边还在自查谁在山神庙点火,没人特地告诉陈恭啊,荀诩你要是问他他会告诉你,但是他还没完全清醒,这次应该是陈恭在他意识清醒以后第一次跟他说话,剧情漏洞改起来容易,这是一种下意识的推卸责任(脑补了啊),因为他隐瞒了自己可以救翟悦的情况,他是主动完成青萍计划的,翟悦荀栩不知道,陈恭你自己可是知道的。第八集中,陈恭听说郭刚从天水派来人了,准备从五仙道的山洞里逃走,也脑补一下合理性,郭淮让他完成青萍计划是完全以蜀碟白帝的身份,他能从郭淮那里借力不多,所以开始的时候听说天水来人他准备跑,天水的人不认识他?肯定认识吗。如此时揭开蜀碟白帝身份,郭淮太远了可保不了他,但中间看到翟悦给他示警的草,醒悟了,是黄预要给他挖坑,跟两冒牌对峙的时候,他们一说是郭淮从长安派来的,陈恭就笑了,郭淮派来的,肯定是假的,郭刚不知情,蜀碟身份不能暴露给郭刚,但他是受郭淮指派来完成青萍计划的,郭淮给自己的计划添乱?他告知荀诩翟悦已死,我冒昧的脑补一下肯定不是什么晚痛不如早痛,但也不是像有些猜测那样阴狠,而是出于后悔,下意识的推卸自己的责任,后来他在荀栩知道翟悦死了而哭的时候说不怪你,不怪你,实际上也是相当于自言自语说不怪我(怪我),不怪我(怪我),释放内心的压力吧。第一次看剧不太清楚,复盘以后就可以知道了,这主线上编剧还是靠谱的。翟悦死后,陈恭从理想掉进了现实。现实就残酷太多了。当然这种残酷其实一直存在,只不过开始陈恭看不见而已,后来陈恭就一直郁郁寡欢了,不像开始几集,哪怕嘴里说是绝境了,但实际上远没到绝境,心态一直很好。暂时写这么多
附上一些小瑕疵:
A) 第三集14分13秒 ,糜冲布置完抓荀栩的任务,镜头去了蜀汉成都,然后一转到南郑,冯膺宅子,去成都的几帧该剪掉
B) 林良烧的谷正要求见面的条子:第一集 40分59秒 毋恙也...信到皆为(报)...告吾其(状)...妈的,这是什么
C) 17集,柳莹怎么知道翟悦的事,这可是机密军情,这算剧情漏洞,少了这句话不影响剧情,无法脑补柳怎么知道这事,她凭什么知道,她跟黄预可没有联系渠道,高唐秉也不应该通报这事给她。
柳当然是高级人才,美女,乐师,有其一就足够高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