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新加坡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纪录片拍得一般,知识上有长进。
城市国家受限于客观资源,其历史转折促动力可能来自周边大国。例如,在19世纪成为英国重要殖民地港口是因为某处通航的海峡,日本侵略下的迅速投降,被马来首相单方面决定剔除马来西亚(竟是两者结合之名),独立后英国离去陷入经济泥沼、彼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促使外资的流入。
这样一种被动,反倒似乎能解释后来政权的强势。当然无论本身大英帝国在出厂设置之初所规整刻下的秩序感(曾经竟也因为需要权力收租而一度成为东方罪恶都市),还是掌权的华人根深蒂固的文化,多少都能justify新政权中的“社会主义”倾向。
从独立之初看,日本在新对支持抗日华人的屠杀(5-10万)激起了新加坡华人的民族主义,即使是在日本投降后那些“八哥雅鹿”也没有收到处决。从小让母亲给他转学到英语教育的李光耀自嘲似地说,那为什么不我们自己来统治呢,如果没有比英国人更好,或许也不会更差。
自李光耀当选立国之初,首要之事仍是build military force(借鉴了相同处境的以色列)。对外宣称强硬的主权,新加坡仅从6次减到4次对vandelism美国青年惩戒不让步,这种强调甚至显得有些刻意。
对内而言,在李竞选和后期主张和马来合并的过程中,左翼极端分子以及来自工人阶级的异议分子都受到了压制(除了逮捕还有通过法律程序的投诉最终导致破产等)。伴随着这“似乎永远不会更替的政党”,社会上的规章秩序也得到了严格执行,散发着稳固、秩序、实用和禁欲主义的气息。
大英帝国在出厂设置留下的经济成功,造就了新加坡内在持续的不安,亦即向前发展的动力。这种不安可以在新加坡人因为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落失的童年”中情绪现形。除了人民感性的乡愁,时代也需要新加坡更多参与到新经济的升级转型中。七八十年代制造业的优势或许已经不够,如何培养出新世纪需要的创意性人才是对新加坡教育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