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激起千层纹》

《你好生活》是我最喜欢的综艺节目之一,从它,我学到的第一点便是节约的生活理念。很久很久以前,我是一个十分勤俭节约的孩子,我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节约用水、垃圾分类,那时候倒不是因为自己多么的文明,而是因为生活是在是窘迫,我必须谨慎者来。刷牙的时候,水龙头我绝对不会让他一直流着;喝完的矿泉水瓶我会收集到一起买给废品站;学校提供给学生一次性筷子,我会跑到校长办公室去提建议......后来,我上了大学,来到了重庆,我看到周围的人浪费十分严重,学校食堂旁边的垃圾桶里满是早餐后的一次性豆浆纸杯、饮料瓶子和其他。,当时的我十分的揪心,这种揪心不是为别人的浪费感到义愤填膺,而是由于自己一直以来的习惯使然,导致看到许多浪费的东西而内心十分得不舒服。回到宿舍,室友们进了洗澡间,水龙头就哗哗流动,一直不停,直到洗完澡后出来才关掉。我这种揪心的感觉大概持续了两三个月。直到后来,我自己也渐渐习惯了这种现象,也适应了这种行为。我记忆犹新的是我晚上最喜欢的就是冲着热水唱歌,那时候一唱就是20分钟,热水就哗哗地陪我流了20分钟。再后来,我仿佛适应了城市里的这种司空见惯的浪费现象,直到我看了《你好生活》,我喜欢撒贝宁和尼格买提这群朋友,我也想交这样的朋友,当看到他们在节目中所表达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时,我激动不已,仿佛以前的自己在沉睡了十几年之后被轻轻唤醒。于是我毅然决然选择做以前那个节约的自己,不浪费、环保,我拿来了自己猪呢比了很久但一直没有用的餐盒,用来代替公司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餐具、我吃干净餐盒中的每一粒粮食,只为每次有所剩余便会想起节目中在海口从事玉米育种的85岁高龄的同乡科学家为代表的一辈辈科技人,我把这种理念贯穿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感到一种难以描述的幸福感。我认可这样的生活理念,并愿意克服自己去践行它,所以我感到很快乐。这不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么?我不禁又想起了台大的欧丽娟教授,她也一致在努力践行着环保节约的生活理念,每一次给同学们贮备讲义,都会用工作中预留下的单面打印过的A4纸,我非常清晰的记得她在给学生发讲义的时候说,她用二手纸给大家准备讲义比用新纸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这是她选择的生活理念,她愿意去践行,她感到幸福。我在践行,我也感到幸福。
其次,我还坚定了自己为奶奶修房子的决心。从小跟着奶奶一起长大,从7岁到13岁,我一直生活在村里那个黛瓦泥墙的家里,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是这样的房子,现在回想起来,仿佛生活在一个古镇里面,但是当时并不觉得。后来村里人出去打工,都渐渐地拆了老房子盖起了钢筋水泥的小洋楼,我家还一直保持着原样。记不得有多少次夏天的倾盆大雨过后,泥巴墙会倒塌,奶奶佝偻着身躯将砖块一层层摆起来将小院子围起来;也记不得多少次夜里睡觉屋顶漏水,滴答滴答的声音直到天明;更记不得多少次奶奶四处借水泥,找乡亲帮忙上屋顶补房子。后来我读书,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奶奶一个人生活在那个院子里。梨花每年一样的开放,房子也一年比一年更旧。近几年乡亲们盖房子,街巷里的地面一直被垫高,高出了我家大门口和院子,每年夏天雨季,院子里排水会成为极大的问题,还好院子是泥面,吸水快,但从巷子里跨过大门进入院子里,便留下了一个高差,奶奶每次出门都会跨过一个大坑,极为不方便。前年国庆节回家,我买了些沙子和水泥,把坑给填平了,里间重新刷了一层水泥,奶奶走路平了,我不在担心她会被绊倒。2021年7月份,家乡发生洪水,奶奶的房子再一次漏水了,看到郑州的洪灾如此严重,我揪着一颗心十分不舒服,之前萌生的想要给奶奶修房子的想法更加强烈,后来洪灾过去,自己也一直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没有执行下去。《你好生活·第三季》来到了贵州,他们帮一个带着五个孩子的奶奶重修了房子,给奶奶完善了生活配套,这无论如何对我都是一种直击心灵的警示。奶奶今年85岁了,家里还没有通燃气、也没有一个专门的厨房和洗手间,冬天也没有热水器,生活的难度我是知道的,于是我便下定决心,无论有多少困难,今年春夏之交一定要把奶奶的房子重新修整一下,把基本的生活配套完善起来。这是今年给自己下达的考核指标,如果完不成,我想我会愧疚一生。生前多尽孝,故后少遗憾。2017年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便开始排雷一样,一方面做自己的心理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力所能及的尽自己的孝心。2018年春节,我们去了叫做云台山走玻璃栈道,妈妈恐高症,哭的稀里哗啦,奶奶却大步流星,昂首向前,四号没有感觉;奶奶没有出过省,也没坐过高铁和飞机,2019年春节,我们乘高铁去了西安,看大雁塔、钟鼓楼,逛大唐不夜城、大明宫,奶奶开心得像个孩子;2020年春节,因为疫情,我们被困在家里,哪里也没能去成,但是在家呆了50天,陪奶奶一起包包子、炸油条、干面条,晚饭后一起去田野边散步,看元宵节的月亮从榆树的枯枝上慢慢升起来、看孔明灯随着风从头顶飘过,看烟花颗颗,照亮天空,仿佛回到了读小学时期,和那时候依偎在奶奶怀里看天上星星的感觉一模一样,2020年的陪伴,将是我13岁离开故乡后永生难忘的幸福时光,我清晰的感知到,在我以后漫长的人生路上,这段陪伴将是让我此心安宁的一方圣土;2021年春节,我们一起去了开封清明上河园,在虹桥边的茶铺里吃面,在汴河上乘船观赏两岸的花灯。我们还去了母亲河黄河,在黄河边的滩涂上为她唱《黄河鱼娘》;2022年春节,我们一起去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我们一起去打开了生活了几十年的多情土地的过去,带她了解大河之南千里沃野的前世今生。2022年,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为奶奶修好房子,让他住的安心,二是带她去看大海。想起李思思面对着大海呐喊:“奶奶,看,这是大海”忍不住泪目,所以,我要带她去看大海。
最后,《你好生活》还让我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说起自信,必然有不自信。之前的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文艺青年,虽然我不太喜欢用这个标签来标榜自己,但我着实是。后来,我毫无准备的离开校园,进入社会。我没有能够很好地适应它,我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一个全新的生活,我的价值观收到强烈的冲击。与此同时,我也被自己的好朋友深刻地影响。他很早就实习,很能适应,在他给我教授经验和答疑解惑的同时,夹杂着的嫌弃的语气让我的自尊心也收到很大的伤害。后来我渐渐变得很能适应,因为我对我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从来不置怀疑。但适应的同时,也让我渐渐发生了变化,我开始变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并且十分欣赏这样的自己,这也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适应了社会的我一路突飞猛进,渐渐忘记了以前那个纯粹的文艺青年。看完《你好生活》之后,关于自己的价值观,我也陷入深沉的思考,心之所向,自由生长吧。我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未知的好奇、对未来的憧憬就足够了,其他的就随遇而安吧。
昨晚夏风吹过,我梦到了撒贝宁,梦到了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大概是心里强烈的向往,最终在梦里有所体现。但是无论如何,我要感谢这个节目,感谢撒贝宁和尼格买提,犹如一块鹅卵石,激起了千层涟漪,一圈一圈蔓延,叠加,衍射出满塘的粼粼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