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卡普拉、威廉·惠勒和神经喜剧(介绍&知识梳理向)

“神经喜剧(Screwball comedy),又称疯狂喜剧、乖僻喜剧。Screwball在英语中的含义是古怪且略带神经质的人,恰好用来形容神经喜剧中的古怪、癫狂、行为奇异的角色。有电影学者认为,‘神经喜剧是介于高雅喜剧(讽刺喜剧)和低俗喜剧(动作喜剧)之间的喜剧类型’。其与闹、幽默剧有许多相似和重合处,但不等同于闹剧。”
一、《一夜风流》与《罗马假日》

1934年的电影《一夜风流》被认为是神经喜剧的开山之作,这部本不受众人看好,连演员自己都嫌弃不已的电影,最终却斩获了第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五大奖项,成为第一部赢得奥斯卡大满贯的影片。这一纪录直至1975年才被电影《飞越疯人院》所打破。
有意思的是,由于1930年颁布的《海斯法典》严格禁止电影中出现性、酒、犯罪、淫秽等镜头,《一夜风流》的导演弗兰克·卡普拉则采取了各种“擦边”行径以视对此法的抗议:例如Ellie露腿搭车的片段和 “耶利哥墙”的运用。



1953年威廉·惠勒指导的电影《罗马假日》作为神经喜剧的变奏,其故事核与神经喜剧的开山之作《一夜风流》基本无差:同样是讲述了“小记者与出逃富家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并使初出茅庐的奥黛丽·赫本一举成名,成为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当红女星。
不过很可惜,虽然这两部电影都堪称“神作”,但由于奥黛丽·赫本在中国的影响力之大,大多数人只知《罗马假日》而往往忽略了《一夜风流》的存在。这也算是弗兰克·卡普拉和威廉·惠勒的一段渊源吧。
二、弗兰克·卡普拉和威廉·惠勒(《生活多美好》和《黄金时代》)
1947年,导演弗兰克·卡普拉和威廉·惠勒分别携电影《生活多美好》和《黄金时代》竞争第十九届奥斯卡的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等多个奖项。最终,电影《黄金时代》大获全胜而《生活多美好》却不幸惨败。

《生活多美好》作为导演弗兰克·卡普拉和主角詹姆斯·斯图尔特生平最喜欢的作品,虽然当年奥斯卡得奖及票房情况并不如预期,还因为片中对于战后社会的政治言论引发了强烈抨击(因本片上映时正值二战结束后不久),但时至今日,却终“沉冤昭雪”,获得了行业内外的一致认可,登上神堂,成为了影史上举足轻重的经典之作。

而相反,当年在第十九届奥斯卡上大获全胜的《黄金时代》,许是因为中国国内同名词条太多,基本上被王小波的同名著作和2014年许鞍华执导的同名电影所取代,如今已成“冷门之作”。

这两部电影的“同台竞技”,如今想来也算是弗兰克·卡普拉和威廉·惠勒的渊源之二吧。
三、神经喜剧历史发展概述
自1934年《一夜风流》上映以来,神经喜剧就此诞生,进入了其发展巅峰,出现了《一夜风流》《街角商店》《女友礼拜五》《育婴奇谭》等优秀代表作,直至1940年逐渐走向衰弱,在二战后已然消失,并停拍了近27年。
在这停拍期间,也曾出现过神经喜剧的变奏,如上文中所提到了《罗马假日》;七十年代初个别导演试图复苏神经喜剧,却都不大成功;直至八十年代后,神经喜剧通过不断的改变与融合,终演变成了好莱坞的主流片之一——浪漫爱情片,并出现了像《西雅图未眠夜》《电子情书》(改编自《街角商店》)《风月俏佳人》《诺丁山》等经典浪漫爱情喜剧。神经喜剧终得以再次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