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人群的亲密关系发展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第一次写电影评论,记录自己的一些胡言乱语。
去年的时候就已经在网上看过《花束般的恋爱》了,今天又鼓起勇气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一次。

通过两次观影,脑子里除了甜甜的恋爱和无限的惋惜外。还有很多其他乱七八糟的思考,特别是看了《坂元恋爱指南:如何和100%合拍的人说再见》后更是感慨万千。结合自己浅薄的人生和平常的所看所想,说一下吧。
两个主角的经历大概可以概括为:两个都有小众爱好的人突然在茫茫人海中发现了异性“同好”,并立马发展成恋人(亲密关系),后来却因为社会和个人成长经历而分道扬镳的事。借此点出电影《花束般的恋爱》的主题——爱情都是有保质期的。
现代社会最大一个特征就是”原子化“。我们通过网络虽然可以天南海北的将同样爱好的人的聚在一起,但同时也出现了“附近的消失”。即我们可以和大洋彼岸的人志同道合,却对自己身边的人感觉到疏离和陌生。就如女主八谷娟和自己父母家人并不合拍,价值观完全不一样。这种原子化世界,既让我们感到孤独,同时也让我们对小众和亲密关系(陪伴)更加向往。
原子化其实是社会化大生产大分工的必然结果,原子化和扁平化的我们可以更好被组织进生产与消费的链条里。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却被教育要特立独行。所以年轻人天生向往着小众和多元,他们需要这些小众的东西来说服自己在茫茫人海中是独一无二,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我的存在。但这样会导致我们与日常生活脱节,让人在随波逐流和特立独行中不断摇摆。同时这样必然伴随着孤独,既“身在人群,如处孤岛”的感觉。我们虽然在小众平台立有很多同好,但现实生活中却很难找到爱好类似的朋友。所以当小众爱好的人在现实发现同类时,他们会异常开心,并很容易发展出亲密关系(可以是恋人也可以是朋友),但也会因为兴趣的转移而分道扬镳。
基于以上的一些想法,我觉得八谷娟和山音麦的相遇其实是早晚的事。他们可以是因为同一个展览,同一本书或者其他东西而相遇。但当他们兴趣出现转移的时候,他们也会理智的分道扬镳。就像影片最后他们和平分手,留给观众无线唏嘘。正所谓因缘而来,因缘而去。
影片还探讨了婚姻,成长,工作等问题。当因为共同爱好而在一起的恋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得不面对工作、婚姻、成长的事时。共同兴趣爱好,这个两人沟通和联系的纽带却越来越弱。工作和生活的不同,也让两人越走越远。但男主却想用婚姻关系来强行绑定两人关系,男主认为这就意味着成长。可将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慢慢转移到物质生活上去,即使爱好已经不一样了也没关系。
影片后半段表示,男主的想法和做法是失败。他们和平分手,最后都牵着别人的手。但我当时在想,既然女主不希望将物质交流代替精神交流。那么他最后牵手的那个人真的是自己精神合一的伴侣吗?如果只是为了物质上的婚姻,那么为什么不选择男主这个曾经如此合拍的人呐?
其实关于现代化(原子化)、亲密关系、孤独感、小众爱好、婚姻和社会,应该还有很多的能研究的东西。这个电影只是捕捉了鳞光片羽,就让这么多的人产生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