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柱元:评《长津湖之水门桥》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消失的柱元:评《长津湖之水门桥》
by 乌合之子但愿君

(一)意识形态腹语术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场战斗并不是发生在中美任何一国的本土上,而是发生在朝鲜半岛上。但即便是包括《长津湖》在内长达5小时的电影画面里,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韩国人或朝鲜人。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这是为什么呢?
我之前看过几位总导演的解释,我也信了他们的说法:东线没有人烟、温度极低、语言沟通不畅、不是全景电影。但这种相信,仅限于在看到张艺谋导演的《狙击手》之前。
在《狙击手》里,朝鲜小孩柱元在作品里和其他角色之间的互动虽然不多,却形成非常奇妙的隐喻关系。柱元/朝鲜是小孩、是懵懂无知的,和志愿军与美雇佣兵的语言都不相通,但都有过接触。美雇佣军用罐头(物质)引诱他给亮亮打强心剂,他照做了。柱元躺在亮亮身边,就像和朋友一起躺在床上。而柱元也正是因为与亮亮的深厚友情,在自己已经安全的情况下,还折返回来关心亮亮的安危。
陈宇编剧在接受《当代电影》期刊的采访时说,他撰写的原剧本里,关于柱元的故事线是更加丰富和完整的,后来在讨论修改的过程里,他也将这条支线力保下来,也为《狙击手》增加了更多可言说的隐喻空间。而这条支线,没想到还能与其他作品形成更为复杂的互文关系。
戴锦华在论《阿甘正传》时就说过,《阿甘正传》是一部非常典型的阿尔都塞语境下的意识形态腹语术。所谓意识形态腹语术,是指意识形态似乎并不直接言说或强制,但它事实上是在不断地讲述和言说,只不过是成功地隐藏起言说的机制和行为,成为某种不被感知的言说。和标志着当代电影理论中意识形态批评的确立的,就是法国重要电影刊物《电影手册》编写的论文《约翰·福特的<少年林肯>》。
戴锦华说:意识形态批评的重要思路之一,便是不仅重视文本所讲述的故事、讲述故事的方式,而且关注它“没有”讲述的因素——瞩目于文本那些意味深长的空白,瞩目于一部文本中的“结构性裂隙和空白”。
就像《阿甘正传》里“绝非偶然地”遗漏了美国社会历史里两次十分重要的政治谋杀: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X一样。我们也同样可以认为《水门桥》就是在“绝非偶然”地遗漏了朝鲜半岛的朝鲜与韩国军民。这种结构性空白,就如《电影手册》里的那篇论文所说:那些不曾说出的因素,事实上包含在它已然说出的一切之中......本身已然在言说、在呈现、在制造意识形态的铭文。

(二)结构性空白
这种结构性空白并不只是体现在缺少朝鲜/韩国军民上,还体现在整个作品的完成效果上。
《水门桥》所彰显的战争画面及其残酷,和《奇迹·笨小孩》里反复受虐的景浩不相伯仲。这里并不是说残酷画面不应该展现,而是说展现的画面和叙事单元关系不大。景浩尚且只是皮肉受伤,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每个叙事子单元都相对紧凑有效;而《水门桥》的残酷画面似乎是独立于完成“占领碣隅里机场”“攻占水门桥”“逼退兴南港”等阶段性任务之外的存在,是为了体现而体现。
于是我就获得一个奇妙的观影体验:明明是一个剧情片,却看出了主题并置叙事的效果。这种效果的特点就是,其中的子叙事可以放在电影的任何一个时段里,不会对观众的观影接受有本质的差别。
如果看过陈凯歌导演的《长津湖》,那《水门桥》的主题并置叙事效果在对比下,就被几何级放大。《长津湖》里设置的诸多个人性的情绪、体验和联结,在《水门桥》里几乎被尽数抛离,这也是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
拍出来的效果就是缺少文戏对话的大场面。这种大场面,我曾在年少时的电视剧里看到过,手撕鬼子、神枪坠机、武功奇异,它们后来被统一称为抗日神剧。
在《水门桥》里反复出现的两类视听语言,更是给人带来这并不在朝鲜半岛,而是在进行抗击日寇游戏的感觉。这两类视听分别是,不断以各种脏话口吻被唤醒的来自我方的“鬼子”称呼,和以不同外国口音喊出的高度类似红色警戒语音的“fire in the hole”“Sir,yes sir”。
在《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一系列抗美援朝作品里的“美帝国主义”“美侵略者”“野心狼”等一系列有高识别性的称呼,被徐克一概弃之不用,不知为何。同样的,除了表达美国侵略者上层“气急败坏”和士兵“无奈执行”的情绪以外,这些敌军看起来就像贴在游戏里的NPC,和《狙击手》里展现的美雇佣兵(丰富的内心变化、不同角色之间的性格差异)完全是两个平行世界。

(三)可换位的角色
也正是因为上面种种贯穿的结构性空白的出现,对手内心世界的匮乏、大场面战争场景的游离,投射到我方第七穿插连的群像上,就带来了弱化每个角色独特性的功能。观影之后,给人的感受是,陈凯歌在《长津湖》里所塑造的不同人物性格差异带来的交互碰撞,以及这个行动只能这个角色进行的独特性,被徐克轻轻带过,变成了名字和数字。而具体安排在每个角色身上的行为就变成了随机分配,伍万里、五千里、平河、余从戎这些角色的行动都可以相互换位,而不是非他不可。
其叙事逻辑的合理性也变得岌岌可危。既然轰炸水门桥就可以成功切断美军的退路,尤其是电影里反复强调,甚至是借美方上层的口中反复强调“这座桥再被炸一次就全毁了,我们就没有退路了”,那通顺的叙事逻辑应该是大部队直接将整个水门桥夷为平地,然后把美军全部包饺子,并缴获他们的优良装备才对。但后面给出了美军直升机在3小时内迅速修复水门桥,然后长达8分钟的兴南港撤退镜头(如果觉得与史实不符,就不要拍这些镜头,改成用字幕交代剧情,完全不会影响成片),这就削弱了前面如此精彩的对战场景的意义——尤其是吴京从桥上坠下,用手枪击中炮弹的数张定格镜头,堪称《水门桥》的高光场景。
就如
@segelas 老师在他的影评里所谈到的那样:
是一部更加没有想法、欠缺思路的无趣平庸之作......只是一个口号,而不够扎实和落地,甚至直接让战士反复地喊了出来......用单薄的表达,引导出单薄的主题...... ——如何评价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
所以我也认为,《水门桥》成功地把《长津湖》对个人内心成长的信仰变化与更细微的情感变化都驻扎在上部,换来了一部场景宏大、战斗激烈、炮火轰鸣的视觉奇观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