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有点丧

看完《爱情神话》为邵导作品的完整成熟感到高兴,又为其中表现得上海感到难过——这就是“看穿上海”的话,大概我要被开出沪籍了… 过分热闹的小店,过分生疏的家人——和老克勒一起看,图个开心热闹,有些人物的建立让我们都有些不解:为了保持体面的上海人创造了比如“假领子”之类的东西,无非是开埠以来,保持彼此尊严的一个道具。
老白第一次去李小姐家,李家姆妈不招待很正常,但直接数落就很稀奇了——难道说二十一世纪住衡复的人变种了?不该啊。 再者小皮匠的上海话讲得辛苦,人设凹地辛苦,必要性就和义乌来的压力山大一样,也许就为了表现“意大利人也看不懂费里尼”? 三种女性的设置很有趣,两个男性角色的设置也很意思:信仰浪漫主义的必须死,这又何必是上海?上海的可爱在于,现实主义可以生存,浪漫主义也能找到土壤,毕竟上海不是山西。(其实也算不上什么浪漫主义,最多是一段艳遇的念念不忘,而以此则称为神话…行吧) 对于《李焕英》的批评往往说她是小品式电影,但因为真情动人,故而能让女主成为新一届金鸡影后,《爱情神话》少了上海话的对白的亮点后,男女感情有关的台词可以适用于大部分沿海地区城市的女性(大概这是让一个成了英国媳妇,一个成了台湾媳妇的原因,突出上海的多元化???) 但这部电影也的确让上海影人再一次审视这个问题:新时代上海的表达,像是得了失语症一样。 上海是什么呢? 不过这部电影光因为提出这个问题,作为今年的开年影片,总比唐探3好。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