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爱情故事,票房不行,但是灵啊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个影片真的是感觉回味良久。观看体验轻松惬意,时不时来一点幽默,逗得全场会心一笑。
听不懂是正常,提前做好需要看字幕观影功课。(可没想到竟然是双语字幕)
回想起来,脑中又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你说是围绕着老白寻找第二春的故事吧,感觉中间又转了好多弯弯绕绕的。感觉更像是老白的市井生活。老白和李小姐,两人的关系不深不浅、若即若离,自始至终。
其实反过来讲,这是讲的三个女人的故事。三个女人如何被男人定义,自己又是如何定义爱情的。
小资、拜金、自由、精致、光鲜亮丽、男女平等、热情奔放……这些标签都可以填到每一位女角色的身上,李小姐、蓓蓓、格洛瑞亚。
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
一是二人晚餐变妇女大会的场景。先是不速之客的格洛瑞亚,又等到正主李小姐的上场,两人各自围绕着奇怪的“绑架”扯些无用的废话,几句反客为主的抢话,特别有种给自己找定位的感觉,好像都和这个房子,这个男人有点什么,又没有点什么。意外之客的前妻蓓蓓也加入起来,一种自家剩饭却被邻家野猫盯上的复杂心理——不屑?嫉妒?傲慢?——好像都有,又好像就只是要打打嘴仗,一份不能输的劲头。
几个人的揶揄、调侃,真的看的好爽。一句接一句怼的,就像是机关枪,突突突突……句句诛心,而且有些还是群体伤害。什么“抢着吃香”,什么“一个女人一辈子没XXX是不完整的”,在一片胡闹声中,这个Party就这么举杯继续了。
二是两次和鞋匠的交流。鞋匠在这里就是个爱情导师,像是世外高人一样,啥都懂,虽然没实践在自己身上。当然他也是一个社会人,对于打标签这件事也是手到擒来,一双Jimmy Choo就给我们的老白上了一课,“这样的女人你养不起啊”。这种标签化其实是每个人社会生活所必备的技能,只有通过这种标签化的快速手段,才能让你认人识人,才会让你选择出你是否想进一步了解这个人。
等到第二次,老白想来“砸场子”的时候,鞋匠还是一句话点破了这个问题,并说出了那句“ 女人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男人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少 ”。
宁理老师这个“进狱系”演员演了一个频曝金句的鞋匠,还有一句“这个世上从来没有值得不值得,只有喜欢不喜欢”,也是很被观众玩味。(但是,这类句式往往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好像总结了什么大道理,又好像没说什么,最后感觉啥用没有。有种听君一席话,又听一席话的感觉。)
其他的内容上,也展现出导演以一部男性视角切入,但实为反客为主、立意女性的想法。一句从前妻口中说出的“我只是犯了一个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而已”,直白的模糊了男女的界限和社会化的标签;那个说自己“不可能主动”的格洛瑞亚,那段像不像是两个人的错位;还有那刚开始,ONS后,一早跑路的李小姐……
看似主角是我们的老白,实际把男性群体讽刺的满满。尤其是画展中的“男导演道歉”场景,体现的淋漓尽致。
导演(编剧)的野心很大,她不想只说女人不想被刻板印象,还在小鲜肉上,想说着男人也不应当被男人(或是其他人)定义。
谈到这里,都没有谈到神话。这个神话具体一点的话,就是老乌的那段三日故事。故事的真真假假,已经反复横跳。但这不就像是神话么,没有人去评论它是真,还是假。它是一段故事,一段口口相传的故事,讨论真假,都是对神话的错误思考。
另外,最后对爱情神话的吐槽,也是创作人对自己这部电影的吐槽吧。形式上蛮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