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纪录片《上海青年》的结构编排

《上海青年》聚焦上海援疆知青返沪问题,在长达八个半小时的体量中,将全片内容按章节划分,章与章之间采取非线性叙事,内容本身的进展恰好架构起影片的深层逻辑。
首先,影片开头使用“上山下乡”的历史影像引入,奠定基调之余,青年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实则与后来的苦难形成强烈反差。作为主题驱动的纪录片,《上海青年》有比较扎实的文本逻辑,在一开始就提出论点:上海知青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到底该何去何从?紧接着,导演跟踪的一系列事件之间亦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故事的呈现与主题联接紧密。导演选择倒叙叠加插叙的手法,从张维敏带领上海知青申讨医保,直至丁惠民“掀起”回城风,再到部分上海知青已无法适应上海生活,选择落户新疆……将要表达的东西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借亲历者们之口讲述出来,细致又不失客观。影片始终以上海知青得不到解决的众多问题为导向,为纪录片提供了一种与故事片相同的叙事动力,给予观众以在场感。虽然讲述上海知青与相关机构的正面冲突有限,但此种问题导向的结构设计,使得知青们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亦成为了影片的一部分。
影片在03:15:00处,也就是将近中间部分,开始集中呈现留疆知青的现状。先前的铺垫使这些人显得异常悲壮与辛酸,他们的青春年华全洒在这片戈壁滩上,回沪反而难以适应,恰如受访人物所言:在新疆他们是上海人,在上海他们是外地人。本片以回城知青的维权历程为经,将留疆知青的生活现状作纬,共同勾勒出“上海青年”这一被时代淹没的群体。
知青维权是否会成功?这个疑问似乎成为贯穿全片的“麦格芬”,既叩问着知青、政府,亦追问着创作者和观众。本片的时间线看似杂乱无序,实则是以诱发其他各种事件的“诱发事件”——上海知青的保障问题为中心,通过重新编排,架构起上海知青长达几十年的维权历程。因此,导演选择打乱线性时间的做法,借用上海知青上访、罢工、绝食等维权事件,使影片具有了对当下现实的指涉意味,作为大时代下的小个体,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本片的结构设置吻合“起承转合”规范,章节内部是层层递进,而不同章节之间又是相辅相成。前半部分介绍上海知青的总体情况,后半部分则着重剖析国家机器,尤为丰富地彰显出一代人生活侧面的同时,亦纪录了国家政策如何影响一代人。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人物访谈中刻意留出黑屏,强调剪辑点,此种反常规的设计打破长镜头的连贯性,给予观众喘息间隙。观众可适时从当中抽离,思考影像背后涉及的社会议题。
今年公映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同样采取分章叙事,但显然《上海青年》的结构更为紧密。片长并未影响其观赏性,反而得以将个体、时代和国家相勾连,细致地讲述出属于上海知青的磨难往事。这批“前浪”从时代洪流中来,又被淹没于其中,我怀念能勇敢发声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