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可能没有爱情也没有神话,但上海,还是有腔调的……

年底电影《爱情神话》一出,我的朋友圈整个都沸腾了。
只有一位冷静上海男士,认真分析了票房,发出分布图,说票房大部都是包邮区贡献的,评分虽高,但总票房被《误杀2》远远甩在后头(不过目前也已经破亿了,很好了)。
我们这类人的朋友圈,包邮区居多,中年文艺人士更多,甚至还有几个是参演的……谁没见过几个老乌、老白、格洛瑞亚,于是我分分钟赶到电影院把《爱情神话》给看了。
混得不好,在上海都没有人请我看亲友包场!
电影阵容几乎算得上全上海明星,徐峥、马伊琍、倪虹洁、吴越、周野芒,就连年轻一代也选了个浙江温州人黄明昊。演鞋匠的宁理,虽然是北京人,但也是上戏毕业的。老一辈,则派出了张芝华和吴冕。感觉在和王家卫抢人头,蓓蓓和李小姐,名字都像是《繁花》穿过来的。
《爱情神话》相当大胆,几乎全沪语拍摄,取景都在梧桐树下,浦东想入镜那是没门儿的。想让我刚在前滩买了豪宅的朋友看看,呵呵,前滩有房又怎么样!能在滨江散步了不起了哦。请看看哪里才是全国人民眼中真正的上海!
这部电影,整个就是个“沪吹”!我建议剧组把宣传语都改为上海话。毕竟每个看过的上海人,都说“灵啊灵啊”的。

徐峥在戏里演上海文艺老爷叔老白。
离异,有个已经能去咖啡店打工那么大的儿(黄明昊饰演)。老白在天平路街道有套小洋房,租了一个房间给外国人,但实际不收房费。另外还有两个亭子间(?),平时嘛“闲得来要死”,烧烧饭,打打鼓,教周围居民画画。不愁吃来不愁穿,生活中的小波澜有二,一是看上了马伊琍饰演的李小姐,有点高攀不上。二是想开个正经画展,也是想让李小姐另眼相看一下。
老白妈妈就住附近街区,走走能到(这说明老白还有一套待继承的市区房产!),儿子的咖啡店也是开在附近,走走能到。去远一点,也就是一部共享单车的距离……
房子还带个露台,可以随时上去“抽根香烟”。我建议有能力的公号现在就八一下老白的身家!我没有能力但是我想看!
妈呀,这是我配点评的老爷叔嘛。
虽然我在上海居住的年份已经超过了成都,也有了上海户口(这句容我凡尔赛!),但多年来作为“硬盘”,底气实在不足。始终有种不信任感,被上海人民的优越感牢牢压趴下。近几年常有人把我认作上海女人,都是外地宁!我心里想:上海人民自己是决计不会认错的!他们有开埠密码的哦。
直到我想起来这部电影的导演邵艺辉,她,是个山西人!!我登时又生龙活虎了(大噶都是乡下宁反正)
知道邵艺辉,是她写的那篇《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人在干什么》,写自己如何从搞电影的变成卖电子烟的。这段经历,也借剧中赵胤胤客串的那个画廊路人之口描述了一遍,是创作者的自嘲也是创作者的骄傲。
邵艺辉写的那本小说集《没有爱情就好了》也在电影里多次出现。她的小说集曾在南昌路的“一见”图书馆里做过活动。那个图书馆我去过好几回,在电影里也出现了。就是老乌给老白找的搞画展的地方之一,两人在图书馆后面的弄堂里大吵一架。

在和藤井树的对谈中,邵艺辉这么回答关于山西人拍上海电影的事:“最近也有很多人问我这个事情,其实我作为一个外地人,有一点便利就是如果作为上海本地人,可能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习以为常了,就不会多加留意。但对于我来说都是比较新鲜的,或者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想把它写下来。我对上海这个城市没有过于深的感情,我只是很平等地看它,但是同时也不会贬低它,所以有很洋气的、也有很土的或者很国际的、很市井的,我都会把它们融合在一起。”

电影取景的确很赞,没有那些典型的标志性建筑,而是上海市民生活最洋气的一面,可谓浓缩的梧桐树下的精华。海报上下面这个摊(背影右即上海文艺圈著名人士高明)、老白去的临期杂货店,都是巨富长生活的底色之一,外国人本地人扎堆。
牛油果阿姨、啤酒阿姨都是这么出头的,我真不怀疑他们能和电影里的小鞋匠一样讲几句英文。海报上这家我看着就极像是“牛油果阿姨”,原名红怡副食品商店。后经友人桃子小窗,应该是延庆路的水果店,她还给我看了水果店的猫猫。

我第一回去复兴路临期高档商品小杂货店,看到价格简直狂喜,买了一堆之后还没出门就登时清醒了,我要这么多临期腰果、红酒、芝士我吃得完吗!!后来又在疫情紧张时帮朋友去买爱喜爆珠,连老板娘都没辙,说韩国货进不来,推荐我买牡丹。我为难地看着牡丹,老板娘语重心长地对我来一句:“妹妹,戒了吧……”在我心中喷射出一股暖流。
《爱情神话》把握住了这样的暖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市井气。虽然这个市井气,处处笼罩着法租界人民的精致,但毕竟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我们心中所神往的那个上海。

法租界地区修鞋、裁缝店、外贸店都被这部电影一一收入镜头之中,补充着主角们生活的烟火气。我在这个片区修好了许多高跟鞋,有次还去襄阳路一家口口相传的小区门口摊位补衣服。两个洞,修补三百元,我差点原地昏倒。我感觉那个老板的眼神就是在说:“人家都是拿Burberry风衣来的,你一件破耐克补什么补?”但我还是补了,补完还是赞叹这个技术是真的好……
电影里有爱情吗?
那些迂回,那些小小的冒犯,那些生活里的小帮扶,那些比喻和双关,那些删除又再发过去的微信,那双真真假假的jimmy choo,那些擦边的欲望,或许正是这部电影对“爱情神话”的一次玩弄。总之,虽然人物逻辑说不上是那么顺滑,在务实与文艺中掺和得比例时高时低,有一段节奏甚至突然电视剧起来(可能就是家长里短掺多了),但我还是愿意看一群较为富裕的中老年人有模有样地在院子里吃晚餐喝酒再醉倒在一起的,这的确是国产片内难得的画面了……
那些饭桌上的机锋,极高地展现了对白的能力,含而不露,很上海,很中年,很有腔调。
导演的歌单也是大家谈论的话题之一,确实不俗,为豆瓣音乐青年量身定做。但就是密度大了点……感觉导演也不想在音乐上节制,就是要一股脑地把我喜欢的塞给你们!


说《爱情神话》是上海版伍迪艾伦,夸张了夸张了。
那种对虚伪的戳破感,对精英化的嘲讽,这部电影里有一些,但不强烈,尤其是外滩十八号那段抽象的表现,还是看得出稚嫩。而且按照老白这个艺术能力,即便他的两个女性好友是千手观音,我也不相信他能不花一分钱就在外滩十八号办上展啊……
但我要说,这仍旧是一部值得在电影院观看的电影,俏皮可爱,打破了国产电影的某种界限……尤其是坐在电影院里看预告片,我发现接下去的电影院都要被开心麻花占领了……
结尾处那场聚会,是这部电影的高亮时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幕,活生生拔高了一星,将所有悬浮处落地,高明的喜剧结尾,轻盈,但举重若轻。哪怕最后突如其来了一点看似爱情的尾,也不影响。
我就不剧透了。
只简单说说三点。
一, 一群女的摊在一起,有个男的肯站起来去帮大家烧点小菜,这种生活真的是蛮好的。这样的男性,包邮区真有,还不少!
二, 生活在上海的人真的这么喜欢喝咖啡吗?真的,我们咖啡馆密度据说已经排名全球第一了。超便宜的菜市场出家现在随处可见的manner咖啡就是我们穷人的命根,自带杯15元。但戏里他们老去那两家我居然没去过,捶胸顿足,有人告诉我在哪儿吗?
三, 结尾处,他们提到了老大昌的苔条花生。还有天钥桥路的蝴蝶酥。没有说国际饭店的蝴蝶酥而说天钥桥路,生活细节一下子就铺陈出来了。到底是哪家呢,最后破案了,就是天钥桥路的芈庆铺子(原来叫杨什么)。老板娘给我送了好多蝴蝶酥,但我最爱的是她家的苔菜月饼、奶油泡芙和黄油椰粒酥!最后这个,我参加聚会经常带,价廉物美,得到了众多上海吃货好友好评!就靠它打进上海人民内部了!!!




最后就请大家看看这些美食图片了……还不快来上海玩吗?虽然你我都没法拥有老白那么“适意”的生活——首先是房子吧,我们就没有,连李小姐永康路的旧居我们都住不起。但是冒着烟火气的梧桐树下的生活幻觉,来一趟还是能有的……就像有了头发的徐峥,平白都多了几分荷尔蒙——切勿入戏太深,喝杯咖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