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先生是一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失落知识分子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韩杰是,贾樟柯也是,许知远也是。他们都是经历过极开放自由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话不多说,先上图吧。



很久以前我就看过树先生,但那时候对树先生的了解不多,对树先生也不太感冒,只是前一阶段树又火了起来我自然也就忆起了这部电影。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感悟”这种东西在鲜活的体验时不曾出现,反而大都在记忆行将朦胧模糊时突显。
突显的形象有三个,一个是心地善良神经兮兮的树,一个是形同梦魇的父亲,另一个是死去多时的哥哥。
在我模糊的记忆里,疯子树的形象竟和知识分子重叠了。村子里大家都认识他,表面喊树哥,但骨子里谁也瞧不起他,用即弃说的就是树。树的热心好用看似建立起一种熟人关系,但这种熟人关系在这个村子里的跟本还是血缘关系,熟人关系在日后的冲突中起过一定的缓冲作用,但仅仅只是缓冲作用,没人真正了解树的内心,更不用谈感同身受。和三弟打完架之后,树的精神无法做到自适,索性直接钻进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这个精神世界又不是完全虚幻的,他只得安慰自己,和大家一齐欢乐的走进那个红色世界。

先说大哥,树的大哥在1986年死于父亲之手,后来再次出现,穿戴洋气有活力,留着八十年代时髦的长发,唱着《冬天里的一把火》,这首歌是费翔在1987年春晚演唱之后才火遍大江南北的,可能大哥并不是死于1986年,而是死于八十年代里的最后一年。树十分敬重大哥,就和许知远敬重那时的知识分子一样,但是大哥出现时,威严如鬼魅的父亲也会出现,父亲杀死大哥给树留下了太多的阴影,一如目睹当时知识分子惨状的人群,简直可以说是死里逃生,他们庆幸自己的不参与,也耻于自己的不参与,他们不能诉说当时的历史,一如树不能正确说出大哥死去的时间。树对大哥是敬爱,视其为榜样。
但对父亲,是恐惧压抑和敌视。


树的父亲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他只是默默地看着树,他的目光就足以使失落的知识分子头冒冷汗,使树的人生扭曲变形。毕竟他只是觉得丢了面子就把大儿子吊死在树上,这一切都源自于他的凶残,他的蛮不讲理,还有摧枯拉朽的力量,以及审判一切的至尊无上的权力。
再说二猪,二猪是村里富豪,煤老板,他爹是村主任,无疑是纯纯正正的资本家。树一跪,知识分子的尊严与理想碎的干干净净,就是向物质,向权力,向资本低了头。那没办法,人是要活着的,于是树到机灵的知识分子忆贫那里打杂。

树的三弟戏份不多,为人正直,勤勤恳恳,他做的已经很好了。可是他不理解,作为新生代知识分子的他并不理解树,他从没有提起过父亲和大哥。只是觉得树无事生非,天天说些什么利维坦,房间里的大象,不思进取。因为他没有见到父亲把大哥吊死,没有看到就是不存在,作为失意者的树把这些说出来,无疑会被三弟认为疯了,被采取强制措施,早早进入疯人院,但或许树和三弟说过很多次,但是三弟不以为然。他俩关于婚车的冲突彻底击溃了树。知识分子对物质金钱从不以为然(十分随意)→认清差距(给二猪下跪)→生活所迫(给忆贫打杂)→贪慕虚荣(因为没借到车兄弟打架)深深陷入物质漩涡。旧的知识分子被新生代知识分子批评,意识到自己的扭曲,遂精神完全崩溃,至此树的大哥时常出现激励树。

后面的超现实就很简单了,因为超现实就是超现实。
奥,还有他的媳妇小梅,小梅除了聋哑,整体形象不可谓不好,可是依旧无法做到与他感同身受,在树被三弟揍得怀疑自我,清醒的明白自己现在的行为与理想背道而驰,并且永永远远无法实现的时候,这时候他在想,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没有任何意义。他开始神神叨叨,疯疯癫癫,但是这种迷乱的疯癫却带给了他成功,资本在向他下跪,他也可以协助资本(不排除是国家资本)更好的建设祖国。
树先生是在什么时候疯掉或者完全遁入幻想世界的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最终都是幻想。
结尾,树依旧是一个人走在坡上,电影本身就是在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