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冯氏贺岁片到今天,中国变了,观众也变了

贺岁档热映的电影《爱情神话》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人认为它用上海话表现上海市民生活,特别接地气,是今年最好的院线华语片;另一些人则认为,影片表现的只是上海本地人的悠闲生活,与当前社会的整体氛围是脱节的,是自嗨的、狭隘的。
我要说,这是一部久违了的小市民贺岁喜剧,继承的是冯小刚千禧年前后的贺岁片风格(我是冯小刚导演的绝对拥趸,这里是褒义)。它的优点和冯小刚贺岁片一样,敏锐地捕捉到了城市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及流行的文化流行趋势,并以戏剧化的情节、充满智识的幽默桥段去展现它。
从冯氏贺岁片与本片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20多年来的变化。这个变化就算不是天翻地覆,也是日新月异,量变引起质变。你还觉得2000年仿佛就在眼前?引用这几天网上一个流行的段子:你可能没注意到,2022年距离2000年,和2000年距离1978年,其实是一样长的!
20年过去,中国人心中最能代表中国的城市,已经由北京变成了上海。
北京的文化霸权悄然落寞了,现在全国都在学习上海,学习一种承认物质追求、削弱权力等级、适应逼仄空间、不作野马妄想的温和而缜密的现代都市气质。(这种文化气质的变化,在《野马分鬃》这部北京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之前也写过它过时了。)
北京人政治化、反权威的幽默感过时了,代之以上海人生活化的琐碎幽默,权威不是不存在,只是假装不在场。
北京的老炮儿和窝囊男人,变成了上海的老克勒和小男人。北京的大飒蜜,变成了上海的离婚女。进京闯生活的混混式小跟班,变成了在上海圆小资梦的乖乖女。
冯小刚的时代,“阶级”或者说“现实性”,不是社会一般议题,普通观众意识不到。观众们乐于去拥抱来自先进地区的文化想象,观众不会去纠结,冯氏贺岁片其实是极其架空的,尤以《甲方乙方》《大腕儿》最明显。
而到了2021年,“阶级”或者说“现实性”,成为内地电影不可忽视的创作方向,也是很多观众关注的问题。连冯小刚自己拍的新剧《北辙南辕》,也被骂了个狗血喷头。
在这样的2021年,《爱情神话》拿出了一个上海有钱有闲阶层的故事:人均本地包租公,人均海归高知富商,人均女性独立,人均文艺大叔。
片子里头基本没有外地人身影,也没有高房价、高竞争带来的压力和疲惫,是一个隐匿于城市中的世外桃源。
从前大家是带着仰望去电影院,如今却是以平视态度去看的。嗬,上海的好处他们全享受到了,上海的不好却没有承受,观众能心理平衡吗?更重要的是,富人也是应该有忧愁的,而本片这些人活的太通透,活得太快乐,简直活得不真实。
在《情圣》《前任》这类爱情喜剧片里,“不真实“完全算不上缺点,因为观众根本没有抱过多期待,但《爱情神话》宣发强调了现实性、市民,难怪引起很多人不舒服,因为现实很少这样啊,市民也很少这样的啊!
我更愿意将《爱情神话》称为“共同富裕已达成、女性平权已达成的未来市民喜剧” ,像满心欢喜的旅游者走街串巷看风景,我们只有在看外国片、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电影时才能享受这种纯粹快感。
疫情之下,以中国乃至全世界当前的环境,“现实性+喜剧”模式是最需要的。永远可以 “笑中带泪”,但目前没有人能从现实中找到纯粹的欢乐,你只能从春晚小品中、从抖音视频中、从新闻联播中找到纯粹的快乐。
但,强迫所有电影都反映社会疾苦,也是一种反向法西斯。导演邵艺辉自己也解释:“没有一个电影不是片面的、局限的、只呈现一种想象的,2个小时的体量就决定了它的波及范围。所以才需要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电影啊,我们各取所需呀。”
只要建立起一种观影习惯,任何类型的电影都能找到它的主人。欧美和日本这种温馨的小格局电影可太多了。很多人也说,本片就是海派伍迪·艾伦,“看伍迪·艾伦时也不会想到肯·洛奇啊”。
这都没错。就像我虽然写了一堆吐槽的话,但都是后知后觉的——我在影院中看《爱情神话》的时候,完全被主创们高密度的段子引领着,忘掉了一切,一路笑下去,并打出五星好评。
是的,本片的最大优点就是段子写得好,一流的喜剧水平,无论你持有何种态度和立场,在影院里都能被逗乐。
所以,抛弃成见,去影院笑一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