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鬼神问苍生

离场时,我想我必须得当一回自来水。 一部立意优秀、制作用心、接地气不悬浮、处处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动画电影,不应该就这么被断章取义地舆论定罪,被泛政治化的贴标签行为毁掉。 《雄狮少年》创造了我这几年来最好的动画电影观影体验。 直到中午才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原因是刷到了一个up主对它的推荐,评论里吵得不可开交。为了不偏听偏信,又搜了很多广场微博,发现晒票根的人几乎一致好评,而没看过的人以角色建模的眼睛大小和间距为由,辱骂这部片子“宣扬眯眯眼,崇洋媚外、乳化”。 看过且好评的人,普遍能从剧情、内核、文化、美术、音乐、人物蜕变等多方面,写出洋洋洒洒有理有节的赞扬。而没看过且批判的人紧攥一两张截图,每句都离不开眯眯眼、乳化和骂街的语气助词,再也说不出别的东西。评价看到这里,心里大概就有点数了。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毕竟我眼睛小又近视,如果真有冒犯也得是我先骂(x),加上一点出于直觉的同情,就一时冲动去了电影院。 观后感,用一个词来概括,【侠意】。把这部电影称为现代武侠片,我想是不为过的,尽管它的表现形式是动画。 这些年,随着人民爱国热情的高涨,国产电影总是会大张旗鼓地宣传放大“中国风”这一点,但对比我以前看过的作品,这部更细节,更扎实。背景、场景、方言、配乐,以及舞狮这个核心元素,所有的构成部分都植根于中国文化。 背景设在广东,片中配乐和场景细节采用了许多香港武侠电影元素。时不时出现的粤语台词,小县城街景的悉心布置,呈现出真实世界的一方缩影。 看似奇形怪状的主角团三人,象征着三种动物,看过电影以后会觉得外表非常贴合他们的性格特征。主角们和批评者句句不离的“清华美院”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将眯眯眼宣扬为美,刻意扭曲人们自然的审美标准,约等于指鹿为马。而在这部电影中,外貌并不是讳莫如深的痼疾,主角团的设定正是三个平平无奇甚至有些丑的留守儿童,他们因为贫穷和不起眼,遭受别人的霸凌,养成了怯懦自卑的性格。这为他们在舞狮比赛中重拾自信,找到人生价值,做下了铺垫。未来他们会抽条成顶天立地坚毅勇敢的少年,生在底层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甘堕落,沦为平庸。他们是泥泞里发芽的种子,尽管从小被无数只脚践踏,但终会成为参天大树。他们的成长,承载着自己从病猫蜕变为雄狮的梦,也寄托着观众一直以来深埋心底不敢实现的梦。 结合现实,这也是非常黑色幽默的一个点了。主角们在电影里自小被别人骂丑、骂废物,因此惶恐不安,自轻自贱,靠舞狮才掌握回精彩的人生。然而在现实里,他们被骂得更难听,甚至几乎被开除国籍,何其悲哀。只能庆幸他们活在二次元,不用面对更深重的以貌取人看图说话的恶意。 除了颜值出于剧情需要被刻意设“丑”的主角团(而且三个人样貌各有特色,有圆润笨拙的,有畏缩枯瘦的,并非一水的所谓“眯眯眼”。请勿预设立场再补充论据),其余npc建模都很正常,他们的师娘还很美貌。况且,一部电影制作要好几年,眯眯眼是近来才有的争议,有人说他们为了迎合西方而改建模,这种话术只可能是试图占据道德高地从而党同伐异的污蔑。 这都算题外话,因为批判者扣的rh帽子太离谱,所以赘述了一下。说回电影本身。无需孤胆英雄式的口号,不用念出煽情小论文,这部电影已经足够使观众产生共情。 毛不易的片尾曲名为《无名的人》,电影讲述的就是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故事。他们从头到尾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拯救苍生的事,成就不过是省级的舞狮比赛,但这也使剧情接地气,不悬浮,更能引起你我他的共鸣。 影视作品的主线大同小异,翻翻罗伯特麦基的《故事》,就能掌握绝大多数剧本的套路。关键在于如何去讲好一个故事,不拖沓,不跳跃,不矛盾,不滥情。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做到了这几点,我全程没有点开手机看过一次时间。脚踏实地、以人为本,显然比刻意空洞的升华更容易打动人。比起远观鬼神,我更愿近临苍生。 再说说表现力。我看的武侠片寥寥可数,不过热血漫总归看过不少。这部电影的分镜张力、动作设计、流畅程度,完全不逊于口碑优秀的热血漫。在充分调动燃点之时,还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浪漫,有张有弛,足够热血(用中式形容即【侠意】),又避免了审美疲劳。这只有亲自去观影才能体会。 电影的核心元素舞狮,我从前对其知之甚少,印象里就是几个人罩着头套,广场舞似的扭扭晃晃。花滑是浪漫的,篮球是励志的,诸如此类的国际运动在人们眼中,通常伴随着一些很好的印象。而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也完全可以用这些美好的词汇形容,电影帮助民俗进入大众视野,撕掉“土气、小众、过时”的刻板标签,让全国各地的群众都认识到,它也是竞技的,侠气的,唯美的。正是诸多如舞狮一样散落于神州大地的璀璨的民俗文化,一点一滴地巩固起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向来靠内心所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非挂在嘴边扣帽站队式的无脑批判。 喜恶是很主观的评判标准,我很少去推荐什么东西。但今天,我不想做沉默的大多数,不想被别人代表,我只有率先代表自己。优秀的国产作品值得赞美和鼓励。